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教育部学位中心:五年来学科建设情况综述
2017-12-28
教育部网站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科建设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各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谱写了我国学科建设新篇章,形成了学科建设的“中国效应”。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立足第四轮学科评估关键指标,对比上一轮学科评估相关数据,分析了五年来我国学科建设总体情况。

  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

  实现中国梦,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评估结果表明,我国高层次人才供给能力增强,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研究生服务基层能力提升。

  2016年,全国有研究生培养单位793个、学科11328个。在学研究生人数198.11万,授予博士、硕士学位人数56.39万,分别比2012年增长15%和16%。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高层次自主培养能力大大增强,有力支撑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第四轮学科评估首次对用人单位开展大规模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整体满意度高达98%。我国培养的一大批研究生已经成长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中国天眼”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歼-20第四代战斗机总设计师、“天河一号”研发科学家、全球首位深海下潜女潜航员、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等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服务基层方面,研究生积极投身“三支一扶”“西部计划”“振兴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他们活跃在中西部地区教育、医疗等领域,涌现出大山里的最美教师、高原上的好村官、边疆地区救死扶伤的好医生等一大批先进模范,得到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称赞。

  科研自主创新助推“中国创造”

  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我国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在学科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学科特色建设与协同融合能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方面,取得突出进展。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学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各参评学科获得国家级竞争性科研经费5097亿元,其中自然科学4771亿元、人文社会科学达到326亿元。高校是各类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高校占80%以上,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60%以上。

  面向国家需求和科技前沿,学科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光学成像、量子隐形传态、干细胞、智能控制、高强度氮化硼、半浮栅晶体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学科建设取得了一批领跑世界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其中,物理学学科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其应用成果“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已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完成了史上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视频通话,走在世界长距离、超安全量子通信的最前沿。

  特色建设与协同融合能力不断提升,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往往催生出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新兴学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各项机制保障措施,切实鼓励跨学科、跨机构的研究生协同培养和科学技术协同攻关,大力推进学科开放和交叉融合机制,促进新兴学科形成,培育特色学科,构建交叉学科体系。数理与信息安全、化学生物学、药物科学、能源科学等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新兴和交叉学科已初步形成。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从论文数量上来看,仅2016年,我国高校科技论文数量占全球的八分之一,部分学科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发表论文数量的排名来看,截至2015年,在22个学科领域中,我国有17个领域分别位于世界前五名,特别是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多年位于世界第一。近五年来,在基于论文及其被引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进入世界前1%的学科从473个增加到74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的高校从133所增加到187所。

  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参评各学科专任教师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更加合理;师德师风建设获得学生普遍认可;教学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

  此次参评学科专任教师总数共51万人,相比上轮学科评估增长30%。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日渐提升,具有海外交流经历的教师占比29%。拥有正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人数为15万,其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9万人,占正高级专任教师总数的61%,具有强劲的后发优势。

  对在校研究生导师指导情况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在校研究生对指导教师“潜心教学和科研、认真教书育人”的结果普遍持肯定态度,全国参评高校学生对导师培养的满意度接近93%。师德师风建设正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丰富学识的优秀教师队伍,并涌现出黄大年、黄克智等一批优秀教师典范。

  参评各学科获批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有8000多种,共发行相关教材近4亿册,不断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教师评价基本要求,鼓励教师自主治学,突出教育教学业绩,教师队伍建设已形成教学相长、教研融合的教科研生态。

  产学研融合已形成社会反哺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高校发挥学科优势,深入研究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问题,服务社会需求和国家重大战略,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发展使命,不断积累中国学科建设经验,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参评各学科在主动服务社会需求与国家战略发展,不断积累学科建设经验;同时,参评各学科获得社会企事业单位重大科研项目研发经费较第三轮评估增长71%,社会“反哺”高等教育的机制已经建立。我国学科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近五年,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一批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取得突破,科技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例如,围绕做大做强中成药品种的社会需求,中医学学科在国内率先提出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策略,有力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换代。针对大气环境治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发出高效过滤PM2.5新型材料,实现重度雾霾天气下PM2.5的过滤效率超过96%。

  在港珠澳大桥的人工岛构筑、超长沉管隧道抗震、拱北隧道开挖、大跨度通航孔桥抗风等方面,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成果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力支撑了港珠澳大桥建设。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完成了高速列车动力学参数设计和整车动力学性能验证与优化,创造了600KM/H高速列车整车滚动振动试验的世界纪录……参评各学科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助力我国高铁、公路、桥梁、港口、电网、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展现了中国制造的世界速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