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审议有关情况介绍
2018-01-16
教育部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田慧生

  为确保普通高中课程修订的质量和水平,提升课程的育人价值,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先后经过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党组和国家教材委员会的严格审议。现将审议情况报告如下。

  一、审议原则

  (一)严把政治思想关。加强对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的审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注重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保意识形态安全。

  (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检视课程修订所体现的改革方向,贯彻“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既强化共同基础,又关注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坚持以审议促修订。加强对课程修订过程的指导,在重要的工作环节和时间节点,对阶段性成果开展审议,及时反馈,强化审议专家和修订专家的交流研讨,共同提升修订质量。

  二、审议过程

  (一)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修订工作完成后,专家工作委员会聘请179位专家组成学科审议组和综合审议组,按照“个人审读”“集体研讨”“与修订组沟通交流”“形成审议意见”“通过审议结论”等程序对普通高中课程进行了学科审议与综合审议。学科审议重点把关课程标准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综合审议重点把关学科间的横向配合和学段间的纵向衔接。审议组高度肯定了修订工作,所提出的意见建议如重视逻辑与思维教育,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等,对课标修订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九大精神落实情况专项核查。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根据教育部的工作部署,专家工作委员会专门组织修订组全面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和重大举措。此后,专门组织课程审议组专家对十九大精神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核查。

  (三)教育部党组审议。在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和专项核查的基础上,2017年11月,教育部党组专门召开会议,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审议。

  (四)国家教材委员会审议。2017年12月1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全体会议,按照“个人审读”“集体研讨”等程序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最后的审查,通过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三、审议结论

  综合各方审议意见,大家一致认为,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定位准确,方向明确,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具体反映在:

  一是突出了思想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国家安全和法治教育等要求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语文、历史和思想政治学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要求直接写入课标,努力有机融入课程标准各部分,确保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发挥学科育人导向,有利于培育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增强了整体性。学科内知识间的联系、学科之间的配合和学段之间的衔接得到加强,学科课程与现实生活、职业教育的关联显著增强,与高考综合改革统筹设计科学合理。比如,数学设置了“预备知识”主题,与义务教育阶段衔接,同时设计了5类选修课程,与大学专业衔接,分别满足学生在理工、经济、人文、艺术等方面继续深造的需要;通用技术“技术与职业”的课程内容打破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藩篱,体现了“普职融通”的技术教育理念。

  三是体现了创新性。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本次课程修订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新梳理了课程结构,精选了内容,提出了学业质量要求,实现了很多新的突破。特别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为国际首创,实现了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总体要求与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对接;学业质量要求的提出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对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考试评价等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四是强化了可操作性。准确把握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充分关注全国各地区差异,有效衔接新高考要求,经广泛征求和吸收意见建议,课程方案和标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明显提升。比如,课程方案中增加的“条件保障”和“管理与监督”,有助于地方和学校明确课程实施的师资、装备、监测和经费等方面的要求。再如,课标中新增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教学与评价案例”等,都有利于课程的理解和落实。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