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文化建设:要倡导一种大学的精神,两手并重谋发展
吴普特谈到,大学文化建设,就是要倡导一种大学的精神。下一步,西农将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学校所在的地方,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是张家岗村,在改革开放前是武功县的杨陵公社,之后是杨陵镇,现在是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总体来说,学校一直在乡村小镇办学。几十年来,学校的一批老科学家,以一种对事业的追求、对科学的追求精神,一直扎根杨凌小镇默默奉献,做出了惊人的成绩。”吴普特感慨地说。
采访中,吴普特特别提到了自己的导师——著名的土壤学与水土保持学专家朱显谟院士。“先生去年刚去世,102岁。他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对我们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起到很重要的引领作用。”
今年1月1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辉教授团队获得“大北农科技奖——植物育种奖”。吴普特介绍,王辉教授虽然已经退休了,但还是天天到地里去。他扎根杨凌50多年,培养出的“西农979”已经成了黄淮麦区的主推品种,累计推广过亿亩。
“正是这样的科学家支撑起了这块土地、支撑起了这个大学。”吴普特说,“西农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科学家,就是学校的内涵、精神、追求之所在。所以我们要强调大学精神,学科建设、文化建设两手并重,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谈未来农业的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方向
今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公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作为一所始终紧扣“三农”发展主题的重点高校,吴普特认为,目前农业发展的关键就是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如何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个字。
在吴普特看来,主要应从三点发力:一是培训专业的农民;二是促进农业的融合发展;三是发展多元化农业。“在三产融合的未来农业发展趋势下,我们的学科布局也要‘跳出农业看农业’,通过学科的交叉,通过理工农医经管文法的交叉,来探索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吴普特说。
谈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吴普特举了“土豆”和“苹果”两个生动的例子。“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土豆,在地里就卖八毛钱、一块钱一斤,但是经过加工成为淀粉、土豆粉,价格就提高了。如果再加工成其它食品,价值还会翻倍。比如苹果,农民田地里卖两三块钱一斤,如果通过一个简单的筛选进行分级,好的苹果可以卖到七八块甚至十块钱一斤。如果再将苹果榨汁销售,附加值更高。”
吴普特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目前在陕西白水、洛川,以及甘肃等地,都建了一些苹果的试验站,通过试验站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由西农创立的“在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实际上,从2004年、2005年起,西农就在用这种的模式搞农业科技推广、助力脱贫。在秦巴山区、在黄土高原地区,试验示范站极大地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2018年国办4号文件就是推广杨凌的经验,我们的成功实践已成为国家决策的有力参考,在引领中国农业的发展方面,特别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作出了贡献。”吴普特最后说。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