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成都理工大学以“地球科学”学科群建设为基础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明确了学校整体改革的七个方面政策措施和推动地球科学发展的五项具体举措,按照学科有机融合、协同创新、集群发展的建设思路,重点涵盖“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球物理学”三个一级学科,确立了通过“三步走”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总体目标。
2018年,学校认真领会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及“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以学校人事制度和科技管理制度改革为抓手,以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和以“造原”为目标的一流学科攻坚团队组建为重点,完成了各项任务,并为近期目标的全面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构建“理工为主、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体系
学校以“突出特色、优化布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统筹配置各类资源,重点聚焦“世界一流、全国一流、四川一流”三类目标,分“重点建设、加快建设、加快培育”三个层次,按照“三步走”的建设思路,对我校所有学科争创一流目标和定位进行了布局上的优化和调整,分类分层次完成了20个学科(群)建设方案的重新制定,细化了时间表、路线图、任务安排、保障措施和经费投入。
(二)“双一流”建设资金投入及使用情况
2018年,学校原计划投入经费6170万元,实际2018年“双一流”建设预算安排一流学科建设资金总计12,829万元,资金总支出8,115.08万元。
(三)积极加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
本科综合实验楼建设是我校办一流本科教育的重大举措。该建设项目为国家“十三五”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二期)入库项目,建筑面积为47000平方米,地上七层、地下一层,计划投资1.72亿元。在平面布置中,学校将地球科学一流学科专业实验室统一布置在低层,积极构建地球科学大学科实验平台。
成都自然博物馆建设是我校构建地学大学科平台的重要措施。成都市计划投资9.78亿元人民币用于成都自然博物馆建设。2018年,该项目被列为成都市100个重点攻坚项目之一,并已动工建设。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1.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8年学校出台《成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以形势政策课、心理健康教育课、职业发展教育课、军事理论课、新生入学教育等“五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为基础,统筹办学治校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不断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人才培养路径,在地球科学一流学科涵盖的“地质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等专业开设创新实验班,每班不超过30人。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学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明显高于普通班级。以资源勘查工程2018届创新班为例,全班30人中共有26人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
积极探索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8年,学校“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成功申报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成果被《中国教育报》《中国矿业报》《四川党的建设》《成都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并入选《2018年度四川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典型案例集》。
3.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018年,学校在原有“导师、学院、学校”三级学位论文质量把关机制的基础上,改革同行专家评议方式,出台《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实施办法(试行)》,实施第三方机构全委托“双盲”评审,所有博士论文全部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论文送审平台开展同行专家评议工作,硕士论文第三方全委托“双盲”评审比例达到70%,对未通过“双盲”评审的学位论文作者做出推迟答辩、推迟毕业的处理,从制度设计上杜绝“人情分”,确保同行专家评审把关落到实处;出台《成都理工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管理办法》,对上一学年度已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开展质量抽检,对各级各类抽检结果中出现“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和学院将视情况给予“暂停招生、退出导师岗位、取消导师资格”和“质量约谈、调减招生计划、纳入绩效考核”等处理,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学院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提高学位授予质量。
为充分利用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学校出台了《成都理工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研究生国(境)外访学交流资助与管理办法(试行)》,原则上地球科学一流学科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均须在海外有一年以上的联合培养经历。
4.科研教学协调发展,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科研经费助力学生培养,已经成为地球科学一流学科所在院系的普遍做法,出版特色专业教材及建设精品课程中均包含了教师的科研成果。
2018年,依托教师科研课题,1565名本科生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结题84项、立项86项,省级项目结题73项、立项74项;发表论文94篇,其中,SCI/SSCI、CSSCI收录9篇。
5.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学校对各实践平台进行整合,构建并实践了“三大平台(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平台和创新实验平台)培养三种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整体提升。在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背景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地球科学一流学科的峨眉地质认识实习基地按“五统一”规范面向国内院校开放,2018年接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吉林大学、西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长安大学等12所高校师生来校开展联合组队实习。2018年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面向全国在线开放,新增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在共享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加强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我国地学专业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水平的共同提高。
6.精准定位,探索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模式
学校依托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平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构建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苗子选育”为特色,以“协同共育”为突破的创新创业人才三级培育体系,学校获评“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1.树立师德典型,突出引领示范
2018年,学校组织开展了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6个、师德标兵7人、优秀教师31人、优秀教育工作者11人。在2018年教师节庆祝暨表彰大会上,学校向132位教师颁发执教30年荣誉证书,向177位教职工颁发从事教育工作30年荣誉证书。2018年,学校获批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1个,1人获教育部2018年新时代教师风采公益广告入围奖。
2.完善人才引育工作机制,形成特色教师引进与发展体系
2018年,学校出台了《成都理工大学珠峰引才计划实施办法》和《成都理工大学珠峰攀登计划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相关制度,以构建形成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为导向,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分类引进、培育、考核工作机制。
(1)突出发展导向,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学校探索非编制用人机制,完善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的实施方案,形成按聘期管理、按任务考核,实施年薪制的新用人体制机制。2018年,学校考核聘用93人(含辅导员),其中博士57人。学校启动“珠峰引才计划”以来,累计引进80位博士,其中A1类(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2人,A2类(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入选者等四青人才)2人,B类(省级人才或学术成果突出的人才)17人,C1类(世界大学排名前500强高校毕业的博士)10人,C2类(在国内著名高校毕业的博士)49人。
2018年,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960人,较2017年增加81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总数达到81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提升2.31%。
(2)聚焦固本强基,增强培育实效
完善资助培养体系,打造“珠峰人才工程—提升篇”,实施“珠峰攀登计划”,构建“珠峰新星”“珠峰英才”和“珠峰学者”三个层次阶梯式的人才遴选和人才培养培育机制,加强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加强学科团队和梯队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领军人才及中青年骨干人才。
2018年,学校新增获批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人才奖项及人才计划62人次。其中,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人、四川省“千人计划”4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奖2人,3人入选“天府万人计划”。学校全年累计支出各类人才建设及资助经费2585.8万元,人才培育实效逐步显现。
(3)落实全员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专项进修学习、专项培训、课程学习、实践实训、国内访学、国内从事博士后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通过教师社会实践、短期挂职、合作研究、合作调查等方式强化教师实践能力。通过实施校内集中学习、外派学习、网络学习等方式开展全员轮训培训。开展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
2018年,全校派出教师249人次参加各类培训与进修访学,累计进修培训学时数达到87000余学时;派出教师50余人次赴海外进修访学,其中45人进修访学时长在12个月以上;组织教师2160人参加在线继续教育,其中1823人取得了合格证。
3.改革薪酬分配制度,探索优秀人才激励机制
2018年,学校按照校院两级管理、强化岗位考核、体现优绩优酬、统筹效率公平的原则,出台了《成都理工大学绩效工资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优化工作体制机制,用好绩效工资“助推器”。
(1)改进管理方式,强化分级管理
赋予校内各单位较强的绩效分配自主权。学校在四川省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和人均绩效水平范围内,综合考虑校内各单位人员结构、工作完成情况等因素,将学校当年绩效分配总额,核拨给校内各单位,由校内各单位结合本单位教职工工作及考核情况,具体核算教职工的绩效工资待遇,充分激发了校内各单位及教职工的干事创业热情。
(2)改变核拨方式,突出正向激励
按照教学科研单位、非教学科研单位两个序列,分别进行序列内各单位的绩效工资核拨。教学科研单位的核拨相对注重效率与贡献,非教学单位的核拨相对突出公平与服务。非教学科研单位人均绩效工资水平不得超过教学科研单位人均绩效工资水平90%,有效保障了教学科研人员在四川省核定绩效工资范围内的待遇和水平。
(3)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探索不同形式的人才使用机制,针对不同层次人才,建立灵活的聘用、考核机制。同时,完善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的实施方案,统筹解决社会保险、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年薪额度及其聘期内需完成岗位工作目标任务等系列问题,形成完善的按任务、按业绩、按贡献的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激励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1.优化科研管理相关制度,提高科技人员科研积极性
2017年,学校根据国家及四川省相关政策规定,出台了一系列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2018年学校根据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科研项目管理补充规定》《成都理工大学科研项目、成果及社会服务分级认定方案(试行)》《成都理工大学科研奖励绩效暂行办法(暂行)》和《成都理工大学支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工作经费管理办法(暂行)》等。这些制度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各学科、特别是地球科学一流学科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谋划重大研究项目,全面提升科研水平
2018年,学校新上科技项目合同经费32532.04万元,较2017年增长3710.12万元。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经费1583万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含专题)18项、经费3137.6万元。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自然科学类)14项。发表科技期刊论文4000余篇,第一署名论文被SCIE收录323篇、EI收录281篇。获得授权专利263项,其中发明专利114项、实用新型140项,外观设计9项。
2017年11月,地球科学ESI前1%机构数为632所,学校排名589位。2018年11月,地球科学ESI前1%机构数为664所,学校排名558位。近一年来,学校地球科学ESI排名上升了31位。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2018年,学校聚焦“双一流”建设等重点工作,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活动相结合,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相结合,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引导全校师生增强成理认同、成理自信。学校积极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学术、进学科、进培训活动,持续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心建设,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学校开展了以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扎根中国大地做科研、育人才为主要内容,以弘扬以科技创新精神为主旨的“学术文化腾飞”工程,全面激发全校师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学校积极报道科研人员参与金沙江堰塞湖抢险、雅鲁藏布江堰塞湖抢险、米仓山隧道岩爆预警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开展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多层次的宣传,策划汶川十年、大滑坡国际博士班等选题,制作“十年·成果”“十年·会议”和“十年·现场”等精品序列,形成了《重走地震之路》等系列视频、文字作品。
(五)国际合作交流
2018年,学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次独立主办国际博士培训班。主办承办IAEA“核分析技术用于大气颗粒物分析技术年会”“第五届强震地质灾害及后效应国际学术大会暨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MEGE 2018)”“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九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青年科技论坛:资源对丝绸之路发展的责任”等地学国际学术会议4次。我校聘请的荷兰籍专家Theodoor W. Asch(特奥尔多•阿什)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2018年“天府友谊奖”。黄润秋教授获2018年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学术终身成就奖。
教育部同意设立成都理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学院,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制度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
2018年,学校成立了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一流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任成员,确保学校“双一流”建设顺利进行。领导小组下设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由分管学科建设的校领导任主任,具体落实一流学科建设的各项措施和任务。
(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1.组建地学一流学科“攻坚克难团队”,明确考核目标
为落实一流学科建设任务,学校根据“先造高原再造高峰”的路线图,组建了以“造高原”为目标的“攻坚克难团队”,构建了“学校-学院-成员”共荣共衰共同体,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一流学科基本建设任务和经费核拨办法》,明确了考核目标。
2.建立“国家、专业机构、学校”三级学科建设常态化自我评估体系
结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位点办学基本条件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开展评估和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学科整体水平进行评估排名的工作安排,以及学校“双一流”建设评价机制和学科预警及动态调整机制建设需要,2018年,学校重点推进“学位点合格评估(专项评估)”“学科水平评估工作总结与布局”和“学科年度自评估”三项关键工作。
学校的学科建设投入和资源配置主要根据学科建设目标与发展定位,结合“三类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安排建设任务、划拨建设经费,以“三类评估”结果指导开展学校学科布局的优化和学科预警与学位点动态调整工作。
3.建立健全人事考核标准,严格考核机制
2018年,在职称评审中开展了教师师德考核,作为职称申报的前提条件。同时,在教职工年度考核中由各基层党委(党总支)成立师德考核工作组,对标师德考核评价标准和负面清单,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评价与考核。
4.积极践行考核评价机制改革与实践
(1)创新教师评价标准,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
据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管理办法》和《成都理工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规范》,确立了新的教师评价标准。
①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对教师实施分类评价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按照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学研究型、社会服务型划分申报类别,分类建立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评价;按一流学科、其他自然科学类学科、有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其他学科进行分类,单独建立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评价。同时,将智库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等作为教师的重要业绩条件,确保各类优秀人才得到公正评价。
②在人才评价中实行代表作制度
扩大成果认定范围,把专利等成果列入代表作送审范围;鼓励教师发表高质量论文,2-3项高级别代表作即可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全部实行校外匿名送审,送审通过率不低于三分之二,方可进入下一申报流程。
③针对“双一流”建设目标,提高人才评价业绩条件和要求
以“双一流”建设各项目标为导向,优化评价体系,丰富评价内容。对学术期刊、科研项目、成果、获奖进行分类分级,数质并重,更重质量。对“双一流”建设学科人员晋升职称要求1年出国经历和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高对科研和学术成果业绩条件的要求。
④在人才评价中突出本科教学根本任务
突出教育教学业绩评价与教学导向,将人才培养中心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申报教学型教授的业绩条件,在评审过程中单独设置评审名额;突出本科教学工作,强化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导向,开展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评价成绩未达标者不能参加申报。
⑤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制度
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完善学校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晋升机制。优秀人才不论年限、不论学历,只要达到绿色通道晋升条件即可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且不占用岗位指标。
(2)严格岗位管理,规范考核程序
2018年,学校对教师年度考核的材料展示、公示、工作情况说明以及发文确定考核结果等程序内容进一步优化和明确,完善各类考核结果等次对应基本标准内容,细化年度承担工作情况及完成效果等。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需要进一步加大经费筹措力度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将进一步对照方案,加大经费自筹能力,满足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同时也恳请中央和省级政府加大对学校的一流学科经费支持力度。
2.一流人才培养体系还未建立,重点攻关研究方向还不明确
尽管2018年在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和科学研究重点方向遴选方面作了大量探索,但一流人才培养体系还未建立完善,重点攻关研究方向还不够明确。为此,学校在2018年12月10日召开了地球科学一流学科一流人才培养和重点研究方向遴选研讨会。此次会议达成了一流学科必须培养一流人才的共识,拟通过科教融合、大学科平台建设,完善地学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将“青藏高原东缘原-山-盆动力系统及其地质效应”和“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埃迪卡拉纪-寒武纪构造格局、海洋环境和生物协同演化及其成矿成藏效应”作为今后5-10年学校地球科学的主要攻关方向。
3.学科建设的开放性还不够,国际化合作交流的渠道还不宽
国际化交流合作可以吸收、借鉴世界知名大学的学科建设经验和促进学科的建设发展,对于一流学科建设有重大的意义。但目前的学校国际化合作交流在宽度和广度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改进措施
1.进一步开源节流,突出重点
(1)做好收入开源。一是全力争取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依托“双一流”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及中西部发展计划等,积极争取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二是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出一流科技成果,培养一流人才。三是增加学校办学活力,充分利用各类、各路外部资源,支持学校一流学科建设。
(2)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实现节支增效。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重点经费的预算管理,做好绩效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完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和明确科学研究重点方向, 组建以“造峰”为目标的“动车组”研究团队
2019年,学校将组建由国内外知名专家构成的地球科学一流学科建设专家组并召开第一次会议;组织召开校内两次地球科学一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交流会;承办4次国内国际会议;组织人员赴兄弟院校交流学习。不断完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和明确科学研究重点方向,在每个重点研究方向以“造峰”为目标各组建约50人的“动车组”研究团队。
从国外高水平大学引进一批优秀教师;进一步扩大来校留学生规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共建学科资源平台等;激励优秀教师尤其是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提升能力素质;设立专项留学基金,鼓励优秀学生到国外交流,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3.积极申报国家奖,提升成果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为进一步提升地学一流学科成果的显示度和影响力,2019年学校将牵头申报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1项国际合作奖。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