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天津:市高招办详解高考志愿填报
2017-06-21
阳光高考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按照本市规定,2017年高考成绩公布后,符合一定分数范围的考生,可于6月25日至6月29日中午12时,填报本科二批及以上批次院校志愿。为帮助考生和家长详尽了解志愿填报的有关规定,市高招办就有关事项进行解答,希望能够帮助考生和家长朋友们科学合理填报志愿。

  一、普通高校在津招生的总体形势如何?

  今年我市高考报名考生为5.7万余人,其中理工类考生约4.1万人,文史类考生约1.6万人。今年共有953 所院校在津安排招生计划50262个,其中理工类计划35875个,文史类计划14387个。从生源数和计划数看,今年我市的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率与去年相比保持稳定,广大考生要珍惜和把握机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填报好志愿。

  二、考生填报志愿的具体依据是什么?

  考生填报志愿的依据是经教育部安排下达、市高招办汇总编辑的《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津招生计划》。考生填写的志愿表中的学校名称、专业名称、院校代码、专业代码等内容均以《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津招生计划》公布的为准。未经市高招办公布的招生高校和计划,一律不安排在津招生。招生计划按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体育类编制,考生必须按照所报考的类别填报志愿,否则将不能投档,高校也不予录取。考生要特别注意报考高校、报考专业的科类及其所在的录取批次,并填写在志愿表规定的位置上。

  三、普通高校在津招生的批次是如何设置的?

  2017年我市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共分为七个批次,依次为:艺术类及体育类本科批次、提前本科批次、天津市“农村专项计划”批次、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含A、B阶段)、艺术类及体育类高职(专科)批次、高职(专科)批次(含高职提前批和高职批次)。考生如被上一批次高校录取,不能再参加下一批次高校的录取;如未被上一批次高校录取,其参加下一批次高校录取的机会不受影响。

  四、填报志愿工作是如何安排的?

  高考填报志愿实行“两次填报三次征询”的办法。6月25日至6月29日12时,考生填报本科二批及以上批次高校志愿(27日12时前,考生填报艺术类及体育类本科批次、提前本科批次志愿、天津市“农村专项计划”批次志愿;29日12时前,考生填报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志愿)。7月29日至7月31日12时,考生填报艺术类及体育类高职(专科)批次、高职(专科)批次志愿(含高职提前批和高职批次)。

  符合条件的未被录取考生,还可按照全市的统一安排,参加本科一批、本科二批A阶段、本科二批B阶段征询志愿的填报。

  五、高考填报志愿方面有哪些服务考生的举措?

  以考生为本、从制度设计层面尽力增加考生的选择机会,是我市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始终坚持的宗旨。今年,我市继续实行两次填报三次征询的办法,以增加考生的选择机会,降低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减轻考区、中学和高校指导志愿的压力。同时,为落实国家和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求,为在津招生高校提供平等竞争的平台,2017年本市将在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实施录取批次合并改革。在多次听取高校和基层单位意见、充分借鉴兄弟省份的办法,适当增加平行志愿院校所数,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含A、B阶段)、高职(专科)各批次分别设置12个平行院校志愿,再加之征询志愿,以尽可能多的为各个分数段的考生选择不同层次院校提供机会。

  另外,我市进一步加大培训咨询指导的力度,专门制定《2017年高考志愿填报宣传工作方案》和《2017年高考填报志愿指导培训方案》,实施“五个一”工程:一是召开一次媒体通气会,介绍录取和志愿填报政策的主要内容,邀请本市媒体记者参加;二是发布一期专题报道,对志愿填报相关问题进行解读,组织本市媒体就志愿填报工作做全面宣传报道;三是编印一套指导丛书:包括《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手册、《2014年-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津录取统计资料》、《全国普通高校在津招生章程》、《全国普通高校在津招生计划》等内容,对高考批次设置、志愿填报方法、填报志愿注意事项、录取投档规则、高校录取原则详细说明解读;四是组织开展“高校校园开放日”和招办主任“走进直播间”等一系列招生宣传活动,由高校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本校办学优势,进行招生宣传及志愿指导,回应考生报考咨询;五是组织一系列填报志愿前期的业务培训,实施市对区、区对校、校对班主任的三级培训,让有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高三年级班主任详知志愿填报的要求、方式和方法,进而更加有效地帮助考生理解把握政策规定,加强对考生填报志愿的针对性培训指导,使考生能够清楚政策规定,明明白白填报志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
2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