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挺福:“考研热”下的冷思考 高考志愿规划须先行
作者|梁挺福
一年一度的考研大战在上个周末落幕。竞争激烈程度也是不断白炽化。考研热,考研难背后是升学压力,是就业压力,也在彰显升学规划的重要性。
数据看考研:热在哪儿,为啥热?
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2017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01万,较2016年177万,增长13.6%。
中国教育在线近日也公布了《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显示,研究生报名选择院校依旧热衷于名校,985、211重点高校研究生报名人数居高不下。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等报名人数居高不下。在全国研究生报名专业选择上,工商管理、会计、法律、金融选择较多,远超其他专业报名人数。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也曾公布相关数据,2016年报名人数最多的前10个专业为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硕士(非法学)、金融、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汉语国际教育、计算机技术,其中报考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数13,395人,会计专业报名9369人,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报名7608人。
中国教育在线针对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动机进行在线调查,数据显示,35%的被调查者选择“本科就业压力大,提升就业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因“继续深造,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选择考研的人仍占不小比重,达到31%。另外有19%的被调查者是“为了获得学历、学位证书”而考研。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读研成为大学生求职、考公务员的“跳板”。也是造成考研热的主要原因。考研考生中,应届生的比例也并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考研仍是“刚需”,从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当下大学生对就业状况的担忧。此外,诸如盲目从众效应也为考研居高不下的热度再次添火。
理性看考研:难吗,难在哪里,为啥难?
从数据层面分析:考研人数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考研的难度,但其并不是高度直接相关的关系。为什么呢?政策变动!
今年考研最大的变化是“在职研究生”考试首次纳入统考中,这是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大幅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2017年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后,导致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长,达到201万,增幅为13.6%。其中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占比明显,北京、江西报考人数占比达到13.1%、10.7%。
通过报考数据可以看出,2017年报考人数之所以会出现猛增,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政策变动,导致在职考研人数上涨,从而带动了整个考研队伍人数的上涨。这是导致2017年报考人数猛涨的最直接原因,不足以说明考研的难度。
那么,目前形势下的考研,相比于往年,到底是难度增大了还是减小了?毫无疑问,增大了!还是政策原因!
2014年之前,教育部要求招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各专业必须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计划用于招收统考考生,而且,推免生的留校数量不得高于教育部下达的留校限额。
从2014年起,教育部规定不再设置留校限额,下达推免名额时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推荐高校也不得对本校推免名额限制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报考类型。
这一政策变动,直接导致名校及优质专业推免生比例逐年攀升,大量国家重点专业学科推免生比例接近九成,甚至100%。限额的取消,在增加高校推免生的自主选择权的同时,也压榨了考研生的“竞争空间”。很多考研生纷纷表示:竞争还没开始,就被拍死在起跑线上。
在考研圈,也是存在一个鄙视链的。985鄙视211,211鄙视非211,非211的重点大学鄙视地方院校派。如果说之前有政策在,高校不可以“明目张胆”的搞歧视,新的推免政策推出之后,高校更可以践行其“择优招录”的理念,在招收推免生中,增加接收推免生的计划,优先向那些来自名校或者毕业于重点学科的学生开放;在招考中,优先录取那些来自名校的毕业生。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新政策之后,推免的名额大大高于招考的名额。无形中加大了考研的难度。
一年一度的考研大战在上个周末落幕。竞争激烈程度也是不断白炽化。考研热,考研难背后是升学压力,是就业压力,也在彰显升学规划的重要性。
数据看考研:热在哪儿,为啥热?
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2017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01万,较2016年177万,增长13.6%。
中国教育在线近日也公布了《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显示,研究生报名选择院校依旧热衷于名校,985、211重点高校研究生报名人数居高不下。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等报名人数居高不下。在全国研究生报名专业选择上,工商管理、会计、法律、金融选择较多,远超其他专业报名人数。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也曾公布相关数据,2016年报名人数最多的前10个专业为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硕士(非法学)、金融、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汉语国际教育、计算机技术,其中报考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数13,395人,会计专业报名9369人,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报名7608人。
中国教育在线针对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动机进行在线调查,数据显示,35%的被调查者选择“本科就业压力大,提升就业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因“继续深造,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选择考研的人仍占不小比重,达到31%。另外有19%的被调查者是“为了获得学历、学位证书”而考研。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读研成为大学生求职、考公务员的“跳板”。也是造成考研热的主要原因。考研考生中,应届生的比例也并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考研仍是“刚需”,从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当下大学生对就业状况的担忧。此外,诸如盲目从众效应也为考研居高不下的热度再次添火。
理性看考研:难吗,难在哪里,为啥难?
从数据层面分析:考研人数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考研的难度,但其并不是高度直接相关的关系。为什么呢?政策变动!
今年考研最大的变化是“在职研究生”考试首次纳入统考中,这是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大幅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2017年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后,导致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长,达到201万,增幅为13.6%。其中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占比明显,北京、江西报考人数占比达到13.1%、10.7%。
通过报考数据可以看出,2017年报考人数之所以会出现猛增,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政策变动,导致在职考研人数上涨,从而带动了整个考研队伍人数的上涨。这是导致2017年报考人数猛涨的最直接原因,不足以说明考研的难度。
那么,目前形势下的考研,相比于往年,到底是难度增大了还是减小了?毫无疑问,增大了!还是政策原因!
2014年之前,教育部要求招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各专业必须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计划用于招收统考考生,而且,推免生的留校数量不得高于教育部下达的留校限额。
从2014年起,教育部规定不再设置留校限额,下达推免名额时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推荐高校也不得对本校推免名额限制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报考类型。
这一政策变动,直接导致名校及优质专业推免生比例逐年攀升,大量国家重点专业学科推免生比例接近九成,甚至100%。限额的取消,在增加高校推免生的自主选择权的同时,也压榨了考研生的“竞争空间”。很多考研生纷纷表示:竞争还没开始,就被拍死在起跑线上。
在考研圈,也是存在一个鄙视链的。985鄙视211,211鄙视非211,非211的重点大学鄙视地方院校派。如果说之前有政策在,高校不可以“明目张胆”的搞歧视,新的推免政策推出之后,高校更可以践行其“择优招录”的理念,在招收推免生中,增加接收推免生的计划,优先向那些来自名校或者毕业于重点学科的学生开放;在招考中,优先录取那些来自名校的毕业生。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新政策之后,推免的名额大大高于招考的名额。无形中加大了考研的难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