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过后,考生往往较为关心两个事,一是自己究竟考了多少分,十余年的寒窗苦读是否拿得高分;二是在分数既定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合理的志愿选择进入理想的大学,提高分数的“性价比”。相较于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可能更为重要,毕竟考分如何早已在高考考场确定。平行志愿的实行,给了考生较大的差异化择校机会,但要选好高校,并非易事。可以说,高考志愿填报是需要考虑考生价值观与禀赋、特长,学校层次、学校特色、学校地域等方面因素的综合问题,需要汇聚家庭甚至家族智慧的事,万不可过于简单随意。
价值观与禀赋应成为学生选学校专业的首要考虑因素。不同的学生因其家族与家庭、出生地和幼年成长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禀赋,进而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和特长。比如江浙地区学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财商(经商、理财方面的能力),有些学生喜欢人文地理,有些则具有良好的艺术禀赋,有些学生对语言文字较为敏感。在志愿填报时,家长们可以通过平时的观察及与孩子的老师们交流,形成对孩子价值观与禀赋的深入认识,从而在孩子填报志愿时因势利导。有经商禀赋的可优先选择经济金融类专业,有语言禀赋的可优先报考语言类专业;有较强艺术禀赋的可优先考虑艺术类专业(文体类的特长生,应提前选择相关考试),对文字敏感的可优先报考中文类专业。诸如此类的选择,因能将学生的价值观和禀赋与就读专业学科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激发兴趣、发挥特长、利用既有积累,从而在毕业后在某些特定领域取得不凡成就。
学校类别将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带来长久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分为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两种类别。前者以培养科研和通用知识型人才为主要职能,后者则以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职能。这是两种人才培养类别,选择哪种类型高校,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两种类别高校的选择上,应主要考虑学生高考分数和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有些传统手艺及特殊的职业对学生的技术技能有较高的要求,有志于从事这些行业的学生,可以优先考虑高职高专院校的对应专业。
学校层次是志愿填报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不仅有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之分,更有层级上的差别。比如部属高校、省属高校,省属高校还可以分为重点和一般,甚至将高职高专院校的设置放在了最后一档。其中倍受争议的是过去部署高校分“985”和“211”的提法,这种层级的设置随着其问题的不断暴露正逐渐加以改善,教育部2016年有关文件已规定2004年发布的《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和2009年印发的《关于印发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两份文件失效,但在短时间内,这种层级划分的影响仍在,这类高校在享受各级财政资源方面仍占有较大优势,且在校园面积、校园环境、教师队伍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条件。因而,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优先报考之前的重点院校,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另外,从今后发展趋势来看,高职高专院校的地位将逐步提升,不过短期内仍不能过于乐观。
学校类型限定了学校的特色学科,特色学科则决定了学生入校后资源享受情况。根据当前的普遍分类,高校可以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军事类13个类型。相较于综合院校,其他类别的院校通常都在某些专业学科具有比较优势,是学校的重点和品牌专业学科。类型决定了学校在哪些大类方面具有特色,通常是以学校名称中的关键字对于专业学科,比如多数农林类院校的农林专业学科的水平较高;理工类的理科和工科的专业学科水平较高;财经类的财经相关专业学科在学校有绝对优势。通常而言,选择了哪种类型的高校,就决定了对学校的偏向,其专业学科尤其是特色专业学科也就受到了学校类型的限制。
同时,学校的特色专业和学科,多具有深厚办学基础,师资队伍建设完备,大师云集,国内甚至国际享有盛誉,且其所在学院享有的综合建设经费较多,发展后劲更为强劲。因而在选定学校后,最好能报考那些具有特色,在学校具有较好品牌和地位的学科和专业,这样可以享受更为优质的学科与专业教育资源。
学校地域也是可以作为参照的因素。学生进入大学,不仅会受到所在学校资源环境的影响,也会受到学校所在地域的影响。这也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高校竞争异常激烈的重要原因。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读大学,一方面因其资源丰富、各类产业和市场齐全,学生在读书期间通过日常参观感受、实习实践等多种形式的了解,能不断开拓视野,增加见识提;另一方面,大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和较大的工作压力也会传递给他们,有利于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谋生技能。同时,大城市读书毕业后有更多的市场可供选择,方便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相较于学校的层次差异,所在地域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可能更大,需要综合加以考虑。
关于地域,家长们也要注意跨地域的问题。在面对孩子的出省读书,有些家长过于保守,怕孩子不在自己身边容易学坏,又缺乏父母的照顾,不放心;还有些家长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不愿意承担跨省市读书的较高成本。这种做法不仅阻碍了孩子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也扼杀了孩子敢闯敢拼、不怕吃苦的潜质。其实,学生跨省跨市读书,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能提高他们对社会的整体感知力,并丰富人生轨迹,从长远看,其收益远大于投入。
需要提醒的是,考生的性格(内向和外向)不应成为影响志愿填报的重要因素。家长经常容易犯一个错误,即认为“孩子外向则适合读文科(文科与社会科学,下同),孩子内向则适合读理工科(理科与工科,下同)”,这种观点值得打折扣,因为低估了大学对学生性格的塑造能力。有些学生原本内向,在大学因交了很多的朋友,性格逐渐外向;有些学生原本外向,经过大学的历练,变得成熟,甚至认为社交价值低,逐渐内向。要知道,无论什么行业和学科,都要求其成员有复合型性格,内向与外向兼修。这样看,内向的孩子并非不宜报考文科,外向的孩子也并非不宜报考理工科。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生和家长对于报考什么专业缺乏研究,较为盲目,因而“什么热门报什么”,这种做法并不可取。过去也有一些案例,比如会计学,无论什么类型、层次的高校都会开设这个专业,因为在一段时间内十分热门,前景也尚可。然而,从当前的结果来看,会计专业的热门程度已大打折扣,读的人太多,自然是供过于求,学生就业不理想也可想而知。跟着热门专业走的弊端是,高校的专业设置较市场的需求具有时间滞后性,而且其专业的调整较为复杂,当前较热的专业在几年后极可能出现变化,盲目的读了,且读的人多,就业就会面临较大的竞争。
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热门专业报的人多,冷门专业报的人少,市场的调节最终会使得各个专业对应行业的回报率差别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与其选择自己不喜欢,今后不一定会从事,且难以做好的行业对应的专业,不如报考真正适合自己禀赋,有兴趣,有至于从事的行业对应的专业,这样更容易做出成绩,享受自我实现的乐趣,提升人生的获得感。
在志愿填报中,也会有一些比较难以下的决定,以下的建议仅供参考:一是重点高校的普通专业与一般院校的重点专业,只要前者的普通专业不太差,尽量选重点高校,因而重点院校的校园环境、教师水平和同学关系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熏陶,远非一般院校的重点专业可以做到;二是本科院校的末端与高职高专院校,如果学生有很强的技术技能潜质,适合做技术工种,宜选高职高专院校,否则尽量选择本科院校,因为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之间,仍然有一道“无形的墙”,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择业和社会地位方面还存在较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志愿填报是学生所在家庭的大事,为了确保志愿填报的准确和有效,一旦考生和家长在几所学校之间犹豫不决时,可以咨询相关人士,多方寻求意见。还可以亲自到校考察,感受校园环境,了解学校招生政策,加强学生与高校的近距离接触,提升对几所学校的综合认知,从而择优报考,成就美好人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