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名师指导:有效规避风险 报好高考志愿
2007-06-26
关注掌上高考


  最糟糕的想法:好学校比好专业重要

  糟糕后果:要么落空,要么去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

  对策:1.同一批次内先挑专业,不要老盯着学校;2.对于普通院校,应该更多考虑专业

  许多学生哭着闹着一定要去自己心仪已久的学校,对专业倒比不是十分挑剔,陈杰生老师指出,这是十分危险的想法。

  这类学生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明知分数不够,仍然执意报考的学生。

  2005年,女生小C(化名)被家人拉到了陈老师的家里。因为她死活要报考天津大学,可是家人觉得她可能上不了,就想让陈老师劝劝她。

  陈杰生老师手中有一本自行研发的填报秘笈,上面有近年高校文科录取人数、分数线、分数线对应的考生在本省的名次,考生只要把自己的分数一对应,就知道录取概率大不大。

  陈老师把电脑上的秘笈打开,对小C说:“看,去年天大的分数610最少,你580,你报吧,可以明确告诉你概率是0,敢报吗?”小C艰难地摇了摇头。陈老师将表格继续下拉,一个个对应着分数数据问小C是否还有勇气报。小C在数据面前最终理智地选择了西南财经的营销专业。

  还有一种学生是大约在心仪高校的最低投档线上,想搏一把,希望能侥幸被录取。

  “有这种行为的学生,很多要么根本就去不了,落空了,要么就是进了不怎么适合自己的专业。”

  “去福建师大的历史系专业还是去漳州师院的英语专业?你会选哪样?”陈杰生表示,“专业跟你一辈子,学校不是最重要的,从某个角度说,漳州师院的英语系和清华大学英译系没啥两样,只要你拿到英语八级哪里都承认。”

  陈杰生说,相当的学生都有这种“不甘愿”的情绪,一定要理智,哭闹不甘都没有用。最糟糕的想法就是“我必须上这个学校”。陈老师同时强调,专业至一批上的前提是在同批次内,能上本一,不去本二,本一和本二档次相差很大。同一批次内先挑专业,不要老盯着学校。

  郭杰森老师认为,如果是非名校的一般学校,应该更多考虑专业。当然,选择基础还是应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实力出发。

  最武断的做法:对报考专业望“名”生义

  武断后果:上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对策:1.碰到许多名字好听但是不了解的专业要找老师咨询;2.把自己想报考的专业告诉老师

  不少考生和家长易感性判断:“信息化”就是学计算机,“新闻学”就是当记者等等,而一些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刻意把专业与“贸易”、“信息”等联系起来,一些考生不明就里,纷纷报考。

  早几年计算机专业开始大热的时候,考生小K(化名)高分考取了某高校 “会计信息化”专业。她觉得信息化大概就是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会计信息化”又是会计又是计算机,热门专业大联手,小K非常满意。

  可是到了学校以后,小K才发现原来的想法太傻了,会计信息化专业其实还是会计专业,只不过把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会计应用的新平台。

  理科尖子的小K对计算机专业一往情深,原本想成为以计算机专业为主要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将来做个IT精英,这下只好做个会计了。

  事情过去了很多年,今天的学生可能很少会再放这个错误,但是教训仍然在。郭老师想要提醒考生的是,碰到许多名字好听但是不了解的专业一定要找老师咨询一下,最好把自己对想报考专业的理解和就业的希望也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忙分析一下这个专业是否能满足需求。

  最强制的做法:家长包揽孩子的选择

  强制后果: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

  对策:1.家长、老师,对考生选择志愿加以正确帮助引导;2.报考志愿要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主

  一些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最终造成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好事变成了坏事。

  考生小G(化名)是一名复读生,第一次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复读一年后成绩上了重点线。生活自理能力不是很强的小G想在本省大学找一个好专业就读,他喜欢熟悉的环境。

  但是父母觉得不上重点学校可惜了,为了保证小G能被重点院校录取,硬是让小G报考了西部一所重点高校,还在专业调剂上填写了同意。结果小G被西部高校的冷门专业录取了。

  从填报志愿到踏上西去的火车,小G心中的喜悦一点点地熄灭。到了学校后的小G,无法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经常生病,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渐渐地开始旷课,不参加考试,和同学老师吵架。

  父母千里迢迢几次探望和开导都没有结果,最后,小G的精神状况甚至出现了问题。最后小G退学回家,大好前程就这样终结了。

  考生的家长、老师,对考生选择志愿加以正确帮助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忽视考生的主体作用,由长辈大包大揽,强制学生做出某种选择,就难免出现偏颇。

  对此,郭老师建议,家长和考生尽量都站在彼此的立场和谐商量。“在尊重家长意见的基础上,还是要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主。”(记者:黄怡 汪兰平)   

 

来源:东南快报

<< < 1 2 共 2 页
站长统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