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专家指导:高考填报志愿 为理想而升学
2009-04-27
朗阁
关注掌上高考


  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郑方贤

  导读:高考填报志愿是要考虑这个专业几年以后是否依然热门,还是看现在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收入是否可观,亦或是这个专业分数与自己的能力是否匹配?本报请来了各高校的招办主任为考生解惑。在复旦大学郑方贤教授的眼中,填报志愿要追随自己的理想,即使是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

  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眼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大概就是志愿填报了。而这一次面临的问题与过去12年学习生涯中的无数次考试有很大不同——高考志愿包含的选学校、选专业在很多人眼中是在选终身的职业,其意义已经超出了高考本身,结果也不仅仅是高中生自己的意愿或决定,甚至反映了学生背后整个家庭或家族的意愿。就今年来说,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经济衰退,使得大学毕业生求职困难,因此填报高考志愿时,也将对学生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

  1  冷热门专业与就业相关性很小

  就复旦大学而言,学生填报志愿最集中的,几乎都是近年来大多数人眼中的热门专业,例如金融类和管理类专业。我们对去年的毕业生作了一个详细调查,结果发现从毕业生就业流向看,是否进入金融行业与专业的相关性并不大。

  2008年上海1580名毕业生中,选择读研究生的587人(其中赴国外读研究生303人),选择就业的993人。我们把就业流向分为5类(见下表),依次是“会计/法律/咨询/服务、金融/经贸/银行/证券/期货/投资/保险、高科技/信息/通信/技术/软件/网络、产品制造/产业集团、机关/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文化传媒、教育研究)”。而就业去向中所谓最热门的第1、2类,占了一半比例以上。

专家指导:高考填报志愿 为理想而升学_就业流向表

学生就业流向

  复旦有近70个学位专业,是否都这样呢?我们首先看招生时最为热门的金融学专业情况(见下表),2008年上海60名毕业生中,选择读研究生10人(其中赴国外读研究生8人),选择就业50人。当然也可以看出在第1、2类的就业占86%,是绝对的多数。

专家指导:高考填报志愿 为理想而升学_金融学专业就业情况

热门专业就业情况

  我们再看招生时最不热门的专业其学生的毕业去向(见下表)。哲学学院(含哲学和宗教学2个专业),2008年上海29名毕业生中,选择读研究生12人(其中赴国外读研究生6人),选择就业17人。从表中可以看到第1、2类的就业比例超过70%。

专家指导:高考填报志愿 为理想而升学_非热门专业就业情况

非热门专业就业情况

  2  选专业是为实现职业理想

  这些数据表明,像复旦这样高水平的大学,又处于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学生无论进入什么专业学习,都能实现其职业理想。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看学校是否注重素质教育与培养,这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也是学生和家长应该最为关注的升学抉择。

  任何一所大学所给予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远甚于职业的要求;而职业教育所给予学生的,是技巧而不是知识,当然更不是素质,因此毫无可持续而言。每每碰到经济下降周期时,都会发生类似大学教育关于素质、专业、职业之间的争论,20年前我们就碰到过同样的问题。但就在当时,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启动学分制建设,酝酿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并实施“通才教育、按类教学”,使得近二十年毕业的本科生受益良多。确实对复旦这样的大学来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除给予学生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之外,更应着眼于他们将来为国家和社会进步所应该并能够承担的责任,因此整个教育围绕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展开,当他们踏上社会时,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参与竞争并取得成功,我们所统计的学生毕业去向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3 升学不该是对理想的摧残

  对于尚未开始人生的年轻人来说,我们的悲哀就是:每一次升学不是给他更加宽广的道路,而是一次次对其理想和希望进行摧残。眼下马上要面临高考升学的高三学生,此刻本来应该对将来最有期待,可他们却过早地因为高考而进入了职业选择,不知道今后的四五十年人生还有没有希望。中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想做科学家、想发明创造、想掌控人生和社会,他们想象着天马行空、翱翔在宇宙之中,这正是我们社会进步的根本源泉,历史上影响社会变革和进步的人物无不是在青少年时代就有了志向、并且持之以恒。整个教育界应该鼓励和给予学生改变社会的信心与能力。

  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巨大的社会生活反差刺激和影响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不同职业所造成的财富聚集能力的差异,使得社会显得疯狂。但是纵观世界发展历史,任何一个社会转型期都是短暂的,社会发展必然回归其自身价值。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升学的时候,就是要坚持通过引导,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和能力,并且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升学选择。毕竟,当今世界发展和变革越来越倚重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中国广大的地域和巨大的人群,更为每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提供了实现理想的广阔舞台。

来源:文汇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