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农村教育短板引热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连日来,如何让我国教育的政策和资源红利惠及农村学生,让他们也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一些代表委员表示,尽管我国近年来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农村教育各方面变化显著,但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不少农村地区仍存在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不到位等问题,仍需持续加大投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除了硬件设施上的不足,几乎所有的代表委员都谈到,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最核心的就是教师队伍建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认为,目前农村教育的瓶颈主要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农村贫困边远地区环境艰苦、生活条件差,特别是在村小教学点,教师力量难以补充。
如何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让教育政策和资源惠及农村地区学生,提升农村教育水平,逐步缩小教育在区域、城乡、校际间的差距?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7日在参加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表示,教育部将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育公平,包括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等。
教育支出仍是财政重点支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4%。不少代表委员在对此肯定的同时,也担忧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教育等领域投入取消“法定支出”红线后,教育支出占比会降低、会再度陷入“差钱”境地。
今年是修改后的预算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年,这部被称为“经济宪法”的法规有一处修改颇引人注意:该法案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重点支出一般不同财政收支增幅挂钩的要求,删除了以前预算审查和执行中涉及法定支出的规定。记者梳理发现,其中就包括不再提教育财政性投入要占GDP4%的“惯例”。
我国为何要清理规范教育、科技、农业、文化、医疗卫生、社保、计生等重点领域的支出挂钩事项?如果取消教育财政性投入占GDP4%的“法定红线”,是否意味着未来教育投入力度会减少?
对于担心未来教育支出是否会减少,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脱钩不意味着减少,而是为了把钱花得更有效。在现阶段,教育支出仍是重点支出。在财政收支矛盾紧张的情况下,未来教育投入重点不是差不差钱的问题,而是能否把钱统筹花在最需要的地方,花得更有效、更公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