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自主招生报南:如何科学精准定位报考院校?
2018-02-02
自主招生在线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通过近期家长咨询,小编发现有很多家长表示,自主招生政策和报名条件已经基本掌握,但是,在选择目标院校问题上还是非常吃力,不知如何衡量。为解决大家的疑问,本文从考虑因素、定位步骤、策略和注意事项四个方面详细说明,便于大家选择适合适的院校及专业。

  定位考虑因素

  院校选择之所以难,主要是因为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生成绩/院校往年分数线

  2、获得奖项

  3、高校招生条件

  4、高校限报情况

  5、高校优惠政策

  6、考生兴趣特长

  定位步骤

  定位自主招生院校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那么到底该如何来操作?以上因素应该哪些先考虑,哪些因素可以后考虑?下面一一为您说明。

  首先,确定自身成绩及高校往年录取分数线

  考生成绩主要看高三阶段成绩平均成绩,对比查看本分数段本校考生往年的毕业走向,在此期间,明确高校往年在本省市的录取分数线及录取排名。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一轮院校筛选。

  第二,明确考生的兴趣爱好

  了解考生特长及未来想要就业的方向,确定第一轮筛选院校地址及优势专业。结合考生兴趣及未来就业方向进行第二轮的筛选。

  第三,明确目标高校往年的招生条件

  因高校招生简章暂时未出,建议重点参考高校2016年招生条件,结合2015年招生条件做适当调整。在符合招生条件的基础上做第三轮的筛选,在此需要重点注意的是,高校招生条件每年或许有微调整,具体以当年公布的招生简章为准。

  第四,明确高校限报及优惠政策

  在尽量符合招生条件的情况,结合目标院校限报情况及优惠政策,最后确定3—5所目标高校,在2018年自主招生简章发布后,大家就需要重点关注自己前期定位院校的招生情况。

  定位策略

  在实际的备考过程中,我们一般建议考生采取“冲稳”结合的策略会推荐考生两类目标院校,一类是要比考生平时学习水平要高一些的院校,一类是跟平时学习水平相当的院校。而不能选择高考成绩要求太高的院校。

  选择比水平要高的院校的优点:

  是可以最大程度地用足考生的“裸考”实力,考分一点都不浪费,有机会上更好的、更满意院校,在考生不特意挑选专业条件下是一个特优的选择方案。缺点是考生可能不能进入自己理想的专业,存在专业调剂的风险。

  选择跟水平相当院校的优点:

  是比前一种成功的把握要大得多,当然可以说风险也小得多。最大的好处就是争取第一专业的机会大大增加。缺点是很可能会比录取分数线多富余几分,似乎有点“浪费”。特别是在考生超常发挥的情况下更会感觉如此。

  定位需要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院校选择前,一定要参考前一年的该校的自主招生报考条件,综合评估自身的条件,未免无法达到初审要求。

  1、自己获得奖项是否能达到高校要求

  在每年自主招生报名之际,有很多人都搞不清楚自己的奖项类型或者是奖项等级是否符合院校要求,建议大家,在报考前,一定要确认自己的奖项等级。

  2、自己所获得奖项高校是否认可

  很多考生奖项符合了高校招生条件,但是不确定高校是否认可,例如:高校招收发表过省级或者是国家级刊物论文的考生,考生发表过论文,但是不确定高校是否认可自己所发表的论文类型。此种情况,建议在报考前咨询高校招生办或者尽量选择与论文发表相关的专业。

  3、提前了解高校院校限报及专业限报数量情况

  2017年高校自主招生一般限制考生报考院校及报考专业数量,普遍限报2-3所,目前无法预测2018年限报情况,具体需等到2018年自主招生报名开始时,才会知晓。

  4、注意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时间撞车

  2017年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时间集中在6月10日-22日,很多学校考试时间撞车,2018届考生确定目标院校时需在同等级院校中留出备选项。

  2018年自主招生简章公布后,家长及考生还应留意院校考试时间,及时做出调整。

  最后,提醒大家非常重要的一点,院校定位最好随着考生的每次成绩而不断调整,尤其是高二期间及高三阶段成绩,对于合理预测高考成绩更为重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20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