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封顶,下有保底“一千元勉强够”
一个大学新生,每个月究竟要花多少钱?在学校走了一圈,记者最大的感受是:上不封顶,但下一定有保底。
2013年,浙江某大学在迎新时这样建议家长:给孩子的生活费一般为600元/月。该校给出的理由是:大学生在校内的生活费一般由餐费、水电费、通信费和日常生活用品费等组成。具体来说,午餐、晚餐一荤一素一汤的费用大概为7元,早餐大概为3元。按此计算,每位学生每月餐费合计为510元左右,水电费、上网费、通信费加在一起也就百元左右。
然而这份报告以及“指导价”,大学生们似乎并不买账。记者今日在本市高校调查了50余名新生,仅有1人认为600元够了,有23名学生觉得1000元差不多,还有19名学生月花费在1200—1800元。一位新生甚至这样评价:1200元以上是小康,1000元是温饱线,600元只能忍饥挨饿。
今年考上本市某高校的新生赵敏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个月吃饭钱是600元,要留300元左右买点生活用品,偶尔同学们聚餐也能够承受,衣服一个月买一次也要的,这样算下来,1000元勉强够。”此外她还告诉记者,因为是从外地来津上大学,特意要了2000元有备无患。《中国教育报》也做过类似调查,他们发现如今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结构呈橄榄形分布,简单地说,生活费1000元以上的大学生人群已经接近一半。
实际上,各地物价水平有差异,学生的花费习惯也有所不同,“指导价”或许并不完全适用。从不同城市横向比较来看,大学生生活费和城市消费水平有很大关系。一份调查显示,从城市类型来看,上海、北京、天津等直辖市的消费支出高于南京、宁波、成都等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后者又高于洛阳、湘潭、扬州等地级城市;从城市分布来看,东部城市高于中部城市,中部城市又高于西部城市。
父母心态 “开学装备”也是个大头 “要多少给多少”
对家长来说,花钱这件事,并不仅仅体现在生活费上。
手机、电脑、照相机、iPad——总的来看,这四大件成为不少新生的“开学装备”。为了让孩子“装备”齐全,家长们只好忍痛“割肉”。
人人网曾对大一新生开学“装备”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除了学费和生活费外,74%的受访对象表示花费在1万元以上,花费在7000元至1万元的新生比例为11%,花费低于7000元的学生只有15%,而这些花费集中在电子产品上。
给孩子的生活费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不少家长心里没底。多数家长表示,子女的基本生活要求得满足,至少要让孩子平时想喝什么饮料、吃什么零食、偶尔买件新衣裳等可以实现。“人家说一个月得1500元,就按这个标准给看够不够”,王女士的儿子今年考上了本市一所大学,各项装备置办完毕,孩子提出生活费需要1500元一个月,王女士答应了。她的理由是:在天津这样的城市,想必学校周围店铺的消费水平应该也不低,“总不能天天让孩子吃食堂吧!”
“只要不是特别过分的要求,尽量满足”,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前辈支招 学会记账,减少不必要开支
上了大学,一下子面临自由的世界,准大学生们要怎么“过日子”,才不至于捉襟见肘、养成不好的消费习惯呢?天津商业大学的王晓蕾同学建议:一定要做好消费计划。大学的生活费首先要用于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校园内的饭卡、热水卡、手机话费的充值,以及购买教材和学习用品等必要性消费,将这部分支出预留出来后,再安排其他的消费。“如果能养成记账的好习惯,将每月的支出记下,就能帮助控制不必要的消费。广州的生活水平比其他城市要高一些,消费支出也会相对较大,如果不想‘月光’,一定要管好荷包。”。
采访中,还有老师建议,与其让学生计较生活费的高低,倒不如通过大学时期对生活费的支配,使其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和消费观。生活费低的学生,可提前规划好费用的支出和比例;生活费高的,则可以把一些多余的钱用到关键处。比如大学生炒股一事,如果借钱超支炒股,就是不可取的,小额理财则更合理。某理财公司9月1日发布了《2015年大学生理财报告》,通过对全国2325所高校的分析发现,在全国250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中,超过35%的人在过去一年里尝试了互联网理财。(新报记者 刘德胜)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