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重庆渝中区金秋助学为贫困学子护航
2012-08-16
作者: 渝中区新闻信息中心
关注掌上高考


  中国教育在线讯 “金秋助学”作为渝中区委、区政府历时15年坚持不懈开展的“幸福渝中”民生行动,渝中“人生关怀”工程的重要帮扶内容,从1998年开始,先后投入了近900万元,帮助2300余名贫困家庭子女喜圆大学梦,实现了“金秋助学”形式上创新、范围上扩面、金额上增量,由“扶贫”向“扶智”的转变,成为了影响力巨大、被社会认同的民生品牌工程。

  不让任何人因贫困而失去上大学机会

  “不让一名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这是渝中区“金秋助学”活动的“招牌口号”。

  家住渝中区黄沙溪的彭希便是这句口号的见证者、受益者之一。

  今年19岁的彭希,3岁时父母离异,父亲在几年前落下四级伤残,不能工作。去年,她以616分的高分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父亲看到录取通知书时,既为女儿高兴,同时也为一年7400元的学费发愁。就因为家庭贫困,有了录取通知书的她,只能一只脚跨进大学校门。正当踌躇之际,渝中区“金秋助学”的春风吹向了她,“有了6000元的助学金后,我的学费基本上解决。”

  作为“人生关怀”工程的重要帮扶内容,渝中区还建立了专项资金,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并通过区慈善会和区红十字会向社会各界筹集助学资金。从2007年开始,在过去资助考上本科院校的贫困学子的基础上,将资助面扩大到了考取大专和高职的贫困家庭子女。每年资助的人数也从最初100多人到现在的200多人,正是兑现了“不让一个困难家庭子女因贫失学”的诺言。

  去年,渝中区提高了资助标准,根据受助学生家庭困难情况等综合因素,将资助标准分为了三档:6000元、5000元、4000元,资助水平目前为全市最高水平。

  励志关怀,助学子奋发有为

  助学金作为基石,帮助贫困家庭学子顺利入学,但如何将助学计划从一次性资助变为长效帮扶?

  2010年,渝中区设立了困难家庭优秀大学生励志奖。励志奖享受的对象是进入了渝中区“金秋助学”计划的在校学子,每年由区财政提供专款,对曾接受过资助的贫困家庭在校就读且品学兼优的大学本、专科学生以及应届考取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给予奖励。

  申请励志奖的标准是在校获得二等以上奖学金或获得校级以上单项奖的本科生,每年可申请获得励志奖1000元;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每年可获得励志奖2000元;考取博士研究生的,每年可获得励志奖3000元;考取国外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每年可获得励志奖5000元。

  考进重庆大学后,家住南纪门的钟睿一直铭记困难家庭优秀大学生励志奖这份恩情。在校学习期间,他发奋图强,接连获得学校多项奖学金。让他惊喜的是,2010年暑假的一天,社区工作人员又上门了,送来“励志奖”。

  钟睿感慨地告诉记者,“1000元既是我2个月的生活费,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让我知道政府和社会对我的关注,让我引以为豪。”

  跟踪服务,促学子就业创业

  近年来,从被资助的学子们那里不断地传来喜讯:有的同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国家级奖学金,有的同学靠勤工俭学已不再向家庭伸手,有的找到了好工作,还有的自主创业当上了老板。

  今年,渝中区又完善了跟踪帮扶机制,让261名受助学子成为今年该机制的首批受益者。该机制的主要做法是:定期更新、动态管理受过资助的大学生基本情况数据库,及时了解掌握历年受资助的学子的学业就业创业的发展状况,指导初涉社会的困难学子在减免学杂费、申请助学贷款、落实低保政策、开展勤工俭学、创办微型企业等方面用好国家优惠政策,并协同劳动部门开展“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行动”,通过开办就业培训班、组织专场招聘会、选送励志书籍、扶持创办微型企业等方式,帮助和引导毕业的贫困学子顺利实现就业,构筑起了贫困大学生“入学资助—励志激励—帮助就业”的立体资助体系,实现了助学助教从“扶贫”到“扶智”的转变。

  前面说到的钟睿就是跟踪帮扶机制的受益者之一。大学毕业后,他和几名同学合伙建立布欧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软件外包。其间,渝中区总工会高度关注,给予大量政策指导。“如今面临的场地和资金难题,工会正帮忙与相关部门协调呢。”他高兴地说。

  15年的精心运作,“金秋助学”在社会上已产生了广泛影响,吸引了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单位、企业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益帮扶活动,使得在这具有人性温暖的社会里,各种帮扶工作更趋于常态化、长效化。如今,“金秋助学”活动已经成为渝中区加快民生幸福升级、为老百姓称道认可的知名帮扶品牌。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