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注重“管用实惠”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业和学校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是看该校是否具备‘管用实惠’的两个标准。”葛道凯介绍说。
从近几年的反馈数据上,高职毕业生就业可以说持续走高走好。所谓走高,就是指近几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走高。从2013年开始,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1%左右。而所谓的走好,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收入。据麦可思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0-2015年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增长趋势明显,2015年比2010年月收入提高59.1%。另据麦可思调查对高职学生毕业后3年的跟踪调查显示,2012年毕业的高职生3年后工资增幅为83.8%,显著跑赢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
另一个方面指工作与专业的匹配度。据统计,2015年高职理工农医类毕业生中有65%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自2011年以来,高职毕业生专业相关度保持稳定。
学校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其实就是要看学校是否能够解决当地民生问题。“每年平均有280万家庭通过高职实现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葛道凯继续介绍说,“此外,现在很多当地的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科研技术优势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如湖南某高职院校举办“请进来,走出去,扶上马,走一程”的系列举措,帮助当地农村开展生猪养殖、辣椒特色蔬菜培育等方面的工作。”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成效显著
2006-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该计划分两期实施,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5.5亿元,拉动地方财政投入89.7亿元,行业企业投入28.3亿元,支持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在制造、建筑、能源化工、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农林牧渔、医疗卫生和服务业等领域,重点建设了788个专业点。
该计划的实施,有力提升了项目院校的办学实力、管理水平和培养质量,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一是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据调查,项目院校2014届毕业生的雇主满意度为91.12%,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3.7%,较2011届增长0.5个百分点。二是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14年项目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收入累计超过10亿元,校均超过520万元;横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校均410万元;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的比例达65.52%;非学历培训收入校均499万元,公益性培训服务校均超过2万人日。三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项目院校合作企业总计超过5.5万家,校均超过280家;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将近1.5万元;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比基本达到1:1,专业双师素质教师接近75%,兼职教师总数超过16万人,专任教师企业实践人均26天/年。四是政府服务不断优化。一些地方政府实施企业支持职教地方税收优惠、实习实训安全责任分担等政策,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与培训、顶岗实习工伤保险补贴等制度;全国31个省(区市)均建立了高职生均拨款制度,部分地方还出台了高职学生企业实习财政补贴经费等制度。五是专项拉动作用明显。中央财政专项投入45亿元,拉动地方财政、行业企业分别投入90亿元、28亿元,2015年项目院校生均财政经费校均1.3万元。
在该计划带动下,各省先后建设了281所省级示范(骨干)院校,中央和地方两级优质高职院校数达到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40%,优质高职院校的创建范围不断扩大。示范骨干校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由点到面、不断扩大,逐渐上升为制度,持续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