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和畜牧业;(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3)商业交通和城市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2)民族融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5.先秦时期的文化
(1)老子和孔子;(2)百家争鸣;(3)文学和艺术;(4)天文和物理;(5)扁鹊
二、秦汉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1)秦朝的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秦末农民战争
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2)察举制;(3)编户齐民
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百越
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越南的关系;(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4)丝绸之路
5.秦汉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2)哲学与宗教;(3)史学与文学;(4)雕塑与绘画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1)江南经济的发展;(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3)手工业的发展;(4)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2)道教与佛教;(3)唯物论思想家;(4)文学和艺术
四、隋唐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3)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4)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5)武则天的统治;(6)“开元之治”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3)府兵制与募兵制;(4)租庸调制;(5)两税法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2)手工业;(3)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突厥;(2)回纥;(3)靺鞨;(4)南诏;(5)吐蕃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1)和新罗的交往;(2)和日本的交往;(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6.隋唐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2)文学和艺术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2)中央集权的强化;(3)科举制的发展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2)宋辽的和战;(3)西夏的建立;(4)宋夏的和战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1)金的建立;(2)辽和北宋的灭亡;(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全
(1)蒙古的兴起;(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5)元朝的灭亡
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2)理学和史学;(3)文学
六、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2)《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3)八股取士;(4)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
(1)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2)明末农民战争
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满洲的兴起和建国;(2)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3)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4)文字狱
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2)农业;(3)手工业;(4)商业;(5)资本主义萌芽;(6)对外贸易
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2)和西藏地区的关系;(3)改土归流;(4)台湾府的设置;(5)清朝的疆域
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3)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4)郑成功收复台湾;(5)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7.明清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2)进步的思想家;(3)明清小说;(4)类书、丛书的编纂;(5)西学东渐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