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家长必读:报到前助孩子准备 开学后对孩子放手
2012-09-04
关注掌上高考


  随着各院校开学报到陆续开始,孩子和父母的喜悦、激动之情越发明显。作为多年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笔者提醒学生和父母,校园环境、学习标准、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的诸多变化,有可能使新生及其父母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笔者建议,父母可根据报到前后的特点,通过自身心态的调整,在脑中建立“信任、放手、协助”的理念,帮助孩子做好相应准备,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报到前助孩子准备

  第一,报到前畅谈,让孩子提前做好准备。孩子不适应新环境,很多时候是缺乏对相应问题的应对技巧。父母可在报到前以聊天的方式与孩子畅谈,但不要说空话,如“你要学会和同学交往”,“你要珍惜时间”等,这反而会引发孩子的烦恼。笔者建议,父母可在谈话过程中明确提出一些问题情境,如“学校规定晚上11点熄灯,结果有个室友总是在那之后打电话聊天,你怎么应对?”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提前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会产生更实际的效果。

  另外,父母要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在校期间有问题可以多和辅导员沟通,也可以到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等。这在大学里非常普遍。父母要指导孩子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渠道。

  第二,和孩子商量送学事宜。如果父母有送孩子去外地大学报到的打算,笔者建议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多听听他的意见,询问孩子:“你是否愿意我们跟你一起去大学报到”,“报到完成后,你希望我们跟你一起在当地游玩吗”,“你希望我们什么时候回家”等。其实,在商量的过程中,孩子自身也在成长。这可以让他提前预想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独立思考应对的方法。

  如果孩子考入的大学就在北京,笔者建议父母让孩子自己去报到。这样可以让孩子从进校门开始就进入独立生活的角色,避免日后遇到挫折时不知所措。并且,各院校都在新生报到环节给予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一定会确保每名新生顺利入校。所以,父母大可不必担心。即使一定要送,笔者也建议父母将孩子送到后及早离开,因为此时的孩子多具有了一种独立的新鲜感,父母不要在起始的这一关键时期将其“扼杀”。

  第三,换个角度看待离别情绪。面对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独立生活的孩子,父母或多或少有些惆怅、失落的感觉。尤其是北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18年来就没有离开过家。面对孩子的离开,父母总有种“以后朝夕相处的日子就少了”的感觉。而对于那些考入外地院校的孩子,父母更是百般担心其无法适应当地生活。

  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但父母要看到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孩子早晚要离开家庭,建立自己独立的生活交际圈。因此,父母不如换一种心态看待,借这个机会来适应孩子的离开。此外,一般情况下,年轻人适应能力很强,会凭借步入大学的独立感、宿舍生活的新鲜感、学习压力的紧张感等,很快适应大学生活。

  笔者建议,在孩子临行前,父母要调整自身心态,不必过于留恋,否则这种伤感的情绪会影响他们,让其在遇到不适或挫折时的第一反应是“想家”,而不是“想办法积极应对”。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可以更好地给孩子传达一种理念———上大学独立生活没什么了不起的,父母相信你一定能够适应。

1 2 > >> 共 2 页
站长统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