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王凌峰:“史上最严”高考安检治标不治本
2013-06-04
作者:荆楚网 王凌峰
关注掌上高考


  文胸要换成背心,裤子穿松紧带儿的,鞋子最好是一次成型的塑料凉拖……这是吉林省一位高三班主任近日给学生们总结出的高考“穿衣宝典”。今年吉林省将实施“史上最严”高考安检,金属探测仪一响,即便只是文胸后面有两排金属搭扣,也将被拒之门外。

  笔者认为,这种看似严格安检保障高考公平的做法,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是舍本求末,类似的高考安检极端做法不可取。

  毫无疑问,安检的目的是想最大限度地减少作弊,最大限度地保证高考公平,但是,过度借力安检、依赖安检来控制作弊行为、保证高考公平只是“治标不治本”。这会促使更多商家或团体开发更为先进的“反检”技术,为作弊行为生产更为优秀的作弊工具,导致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社会资源浪费,把高考引入“安检与反检”的恶性循环之中。如何从根源上杜绝作弊?追根溯源还得思考学生为什么作弊,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才知道该怎么做。笔者认为,作弊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教育的功利性。

  我国现行教育,在教育目标上,重成才,轻成人。教育的本真是培养真正的人和真正培养人,是关注人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教育却重智育,轻德体;重特长,轻全面发展;关注成名成家,忽视如何做人。其结果,教育成了智育,学生把最该具备的诚信和公平正义抛之脑后,抱着“未达目的不择手段”心态,挖空心思瞅着高考那点事,作弊也就成了很多学生高考的“心灵首选动作”。

  在教育行为上,现行教育重结果,轻过程。社会、学校、家长一致认同“高考跳龙门”“高考改变命运”,于是,谁升学有望就重视谁,谁升学无望就忽视谁,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差,一切都差。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也接受了这一观点。学习成了唯一,分数成了命根子,文凭成了终极目的,这样,学校加班加点补课,学生反反复复做题。在人生辉煌的前20年,家长、学生投入了太多的精力财力,谁都“伤不起”,谁都不愿意将十几年的辛苦努力在高考中“付之一炬”。当高考如此重要的时候,谁又不会觊觎高考,谁又不会心生邪念?

  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考作弊行为?

  笔者认为,一要逐渐改革高考制度,打破一次考试定终生的现象。应该逐渐弱化高考的“选拔性”,不断提高高考的“参考性”。比如,可以将高中三年的成绩、高考成绩、大学院校的复合考试成绩、社会实践活动等多项评价因素整合,作为学生最后入学的依据,只有评价的因数多了,才会减少学生对高考分数的依赖。

  二要全力改变用人体制和观念。考试本来只是检验知识水平的一种手段和形式,并不能证明能力的高低,也说明不了太多的实际问题,而大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一看学历二看学校,这种“高文凭就得高职位,好院校拿到好薪酬”的用人导向使得考试承载了太多的功利性,那么铤而走险、拼死一搏也就顺理成章。为此,用人单位包括各种人才选拔都要改变观念,要轻学历重能力,不看想用之人毕业什么学校只看是否满足用人需求,真真切切让能者上前、让素质为上、让供需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高考作弊行为,也只有这样,中国教育才能步入阳光大道,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