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知乎作者:程毅南
为什么很多清华北大的高材生出国后就不回国发展了?
这种人才流失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据统计,在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中,有一半以上是自费出去的,而学成回国的人员不到1/3,其中自费留学生回国率只有4%左右。绝大多数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是靠奖学金自费留学的。如果按照上述比例推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而为什么这么多国内顶尖学府的学生在出国后就选择留在国外发展一直是留学届在不断讨论的问题,这背后的各种因素以及人才流失对中国的影响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从宏观社会系统层面分析,明显要比用个人意志进行加总的方式来分析靠谱。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如果单纯的认为宏观趋势就是每个人意愿的加总,那便忽视掉了社会系统组合和调整个人意愿的动态机制,而如果不去观察影响这个系统的宏观因素,也就忽略了真正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
用人话说,炒菜不是简单的原料味道的加总,那叫沙拉(沙拉还要搅拌呢)。炒菜要炒,炒完了肉还是肉,菜还是菜,但味道不一样了。
科研人才的需求
(上图中,横轴是R&D经费占GDP的百分比,竖轴是每百万人口中工程师和科学家数量,各国圆圈大小是其R&D经费的绝对数值大小)
2011年,美国GDP中投入科研领域的经费为4,500亿美元,欧盟为美国的三分之二左右,约3,000亿美元,中国约为美国的四分之一,1,200亿美元。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欧美各国和日韩)对科研的投入都相当巨大,这也显示出旺盛的人才需求。
而这些发达国家人口中,也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了,美国达到了每百万人口5,000,也就是一千个人中有5个,欧盟国家和日韩也基本都在3-4个,新加坡达到将近7个。而中国,每千人中只有不到1.5个科学家/工程师。
如果将中美进行对比,粗算美国3亿人口中,有150万科研人员,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科研经费约是30万美元/年,而中国约14亿人口中的190万科研人员,每人只能分摊到6万美元/年。也就是说,在中国,每个科研人员可支配的资源,只是美国人科研人员的五分之一。(注意,这不是员工工资,而是把经济体中科研花费按人头平均分而已,如果要算工资,还要刨除科研经费中的设备花费、资源花费等等费用)
从事实上,我国相对发达国家,在科研投入上实在是不多。不过还是比印度要好一些。
科研人才供给
若从“大学生”这个样本来看(包括大专),中国每年有六百万至七百万的大学毕业生,美国只有200万左右。理工专业占比我没查,但中国的绝对数量一定多于美国。
一方面,中国科研需求相对较小,而另一方面,人才供给水平相对较高,这直接导致科研人才有了向外流失的宏观动力。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国外科研条件好”、“收入高”、“水平领先”等等,就是这些日积月累的宏观因素的缩影。再加上全球一体化趋势(互联网,语言普及,观念改变等等),出国留学、读研,相对于原来(更加封闭的那个中国)来说,更容易了。人才的自由流动条件提高,自然导致珍贵资源向着更能体现价值的方向流动。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直观数据,1978年,美国的外籍博士只占全体博士中的12%(存量数据),而在2008年时,获得博士学位的外籍占33%,美籍占67%(增量数据)。在这一年中,中国籍的博士占到了外籍博士的10%。印度占了第二。
之所以再一次提到印度,便是因为它和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相似度。同样是人才素质有口皆碑,同样是人才供大于求,因此同样成为了向美国输出科研人才的大国,而且同样都不愿意回国。
除了上面提到的经济因素外,美国内生的环境也造就了中印两国输出的方便。在2008年美国所颁发的博士学位中,工程领域60%是外籍,自然科学领域48%是外籍,而社科、教育、人文领域的博士中,美籍能占到约四分之三。美国薄弱的理工科基础教育(不排除有牛逼的,但平均水平真的弱),造就了中印两国的巨大优势。
大自然的规律,强大而统一。
回国为哪般?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美国人让出了技术领域,但人文社科领域依然优势明显,更不要提商科、法学等标志着社会地位的保守学科。正因为就读商学院、法学院、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需要更高门槛(对前两者是钱,对后者则是英语与人文素养),中印学生在这方面的优势减弱,不排除有牛逼的,但在“大自然的规律”(真是爱死这个词了)面前是少数。
更加关键的是,中国是个落后、但蓬勃发展的经济体,在很多消费领域,我们虽然量上落后,但增速很高,人均消费在快速追赶发达国家水平(当然还差很远)。在美国一些行业每年增长5%就很了不起,在中国则要看到20%的增长才有投资的价值。
(涉及到数据库保密事宜,所以大致画个示意图,大家感受下就好了)
这显示了什么?机会呀,同志们,发展的机会。
中国的市场太大了,潜力也太大了。大淘宝虽然起步晚,却已经在2012年就凭借一万亿元的交易额超过了亚马逊和ebay的总和。7.5%的GDP和3%的GDP不是比着玩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速的差异。很多跨国品牌都在自己的增长预期中加入了中国元素,认为中国将是未来驱动自己增长的动力。假设你是一外企高管,如果你看到,待在美国和欧洲,你也就是个守成之君,而去到中国、印度、越南、印尼,你将开疆拓土,你是啥心情?如果你是个中国人呢?你能比老外还看不开?
因此,回或者不回,其实是从两个角度看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异。“不回”的人注重现状,而这些现状确实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比如科研投入。而“回”的人则注重未来发展的机遇,看好一个新兴快速发展的中国,而不是已经稳定下来的发达国家。
这就是宏观因素造成的差异。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