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不因时而变会被淘汰”
辞去公职的史金霞更加忙碌了。她的生活被一个课时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隔开。昨天下午,利用休息间隙,史金霞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传统教学有时反馈慢
新京报:初次接触网课,是什么心态?
史金霞:第一次接触是在2013年,朋友邀请。算来,当时我已经从事教学20年,接触互联网也有十多年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新鲜事物,我乐于尝试,没有想太多其他的东西。
新京报:教学模式的变化,会不适应吗?
史金霞:在教学中,反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出于维持课堂纪律的考虑,很多时候反馈并不及时。但在网络上,任何学生有问题,都可以随时留言,然后我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答疑,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被大大强化的。因此,我没有觉得不适应,反而很喜欢这样的节奏。
新京报:跟辞职前比,工作节奏有什么变化?
史金霞:现在的生活,总的说来就是:自由、紧张、活泼。事情比在学校里多出几倍,但是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做,重要的是什么,想做的是什么。
新京报:放弃体制内的事业编制,会觉得可惜吗?
史金霞:没什么可惜的,如果一直在体制内,可能会缺乏改变的勇气。
不认为自己是“有偿补课”
新京报:如何看待“有偿补课”的质疑?
史金霞: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上课,使用自己家里的电脑和网络,并没有占用学校任何资源,也没有影响我的本职工作,我得到的是应得的劳动报酬,这不能算“有偿补课”。
新京报:辞职与被举报有关系吗?
史金霞:没有关系。去年8月份被举报后,我没有立即辞职,到了11月份才离开。而之所以辞职,是想专心把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做好。
新京报:作为一名资深教师,为什么愿意“转移阵地”?
史金霞:教育的主体是人,但是互联网时代对人的冲击很大,主要体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上。我刚刚从教时,面对的学生是70后,他们的知识来源于书本,或者说,大部分来自课本。现在我面对的是90后甚至00后学生,他们的知识储备要极大丰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如果不能因时而变,会被学生淘汰的。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