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新工科 重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2017-05-11
文汇报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对机器人情有独钟的青少年,大学该读机械还是电子,抑或设计专业? 一个十几岁的“车迷”,日后是就读机械范畴下的车辆工程,还是去追逐依靠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支撑的自动驾驶技术?想做一名医生,会不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人体传感器和各类大数据而手足无措……

  最近,“新工科”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工科”,顾名思义,主要是用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工程实际的理论支撑和技术途径问题。工科源于人们对传统学科分类的认知,主要是依托于发展了上百年的传统的机械、电子、土木、材料等相关学科,以及近半个世纪涌现出来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但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出现,以及社会治理、组织模式、产业以及商业体系框架的变革,对传统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挑战,工科不得不被重新审视。新工科,便应运而生,呼之而出。

  “新工科”,简单地描述,就是教育工作者们对于新形势、新环境、新需求下,如何培养新型的工科学生达成的初步共识,是对于工科学科建设的优化再造和内容升级,以及对于未来工科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的探索。

  新生事物的出现难于突破人们对于工科的概念性理解以及社会认知的惯性。技术壁垒可以打破,思维隔阂却要从工科教育入手,“新工科”是思考,更是实践。

  毋庸置疑,工科的诞生是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对于工程技术问题的求解和对宇宙的探索追求而休戚相关的,“与时俱进”是工科发展,尤其是工科门类细分的一个根本原则。

  由于近代工匠式的技术和工程组织框架以及技术条件的制约,“分工”使得每一个技术工种更加专业和精准,而且便于“学徒式”的技术传承和延续,于是,有了分门别类的技术表现形式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体系,以及支撑这个体系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也因此,大多数人对各种工科门类也有一个范式化的认知。一提到机械工程,就是在特定的力学原理框架内的各种运动以及动力的传递;一提到土木工程,就是各种改造地球和围绕克服地球引力的理论和行动,与造桥修路、建房筑坝相提并论。

  还有一种有别于特定工种的分类,就是“行业”背景催生的工科思维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这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纺织、交通、食品、电力等都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分类,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在此分类框架下进行技术探究和人才培养。

  但是,随着全球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组织方式的网络化、扁平化,公众认知的“框定效应”无法对一些新生事物给出完美解释。例如自动驾驶技术,该归于传统的海陆空运输体系,还是嫁接在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的变革之上? 如果按照既有的管理模式进行理论探索和人才培养,又牵涉到法律、金融、机械、电子的“广泛认知”。又如电力行业,是聚焦于传统的发电供电,还是和环保、材料、生物、大数据、互联网等各个相关工种相互联系的工程网络? 大科学工程概念的提出,更加难界定某一门类的工科划分所决定的技术归属,如登月工程、海洋工程等。

  技术之间的壁垒,可以通过跨学科、跨工种的技术合作加以缓解或者消除,但是,社会认知的习惯性思维,是横亘在人们心目中的一道障碍。林林总总,这些都需要社会各界和高等教育的实践者们对工科的创新有所思考。

  我国的工科高等教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对于我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腾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既有的培养体系和组织架构的学科分类边界难免在新的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中日渐模糊。

  我国近百年的工科教育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对于经济和技术的推动令全世界刮目相看,我们的工程师制造的机器可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也可以通过双手让大跨度桥梁“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还可以绘制出由高铁带来的“千里江陵一日还”美景。我们的工科教育培养出了不计其数的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和优秀的工程管理人才,令人啧啧称赞。

  从工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角度来说,工科既是工程建设的基础,也是受益者,其自身也因此而不断发展和提升。

  众所周知,我国工科教育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经历了特定的发展历程,也经历过数次的变革,包括院系调整,以及针对本科生培养目录进行了四次大幅度的改良,从最初我们拥有行业分类十分细致的各类“丝绸学院”、“食品学院”、“测绘学院”、“公路学院”,到如今专业类的“大口径”招生,我们的工科教育和工程师培养体系一直在不断“进化”。

  面临新的历史形势和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以及学科交叉的“混血儿”的不断涌现,传统工科分类之间的壁垒和差异将变得模糊,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是:传统的学科分类框架下的一些工科门类,在新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会面临消失的“窘境”。而且,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里的院系行政设置是依附于学科门类的,在新形势下寻求工科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新模式培养,是否会在因学科而缔造的具有行政管理和学科建设双重职能的院系之间遭遇到组织体系的障碍。

  更关键的是,传承了多年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近乎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模式,对于新形势下实践性要求极强的工科人才的培养,已经遭遇瓶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