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新工科 重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2017-05-11
文汇报
关注掌上高考


  一些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们已经试水,包括前些年出现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各种“试验班”、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蓬勃开展等等,但是,对于新环境下工科人才的需求,满足于传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已经远远不够。

  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塑造的新产业、新的生产制造模式将会取代传统“流水线”式的制造模式和这种模式下依附的生产组织模式,强调创新驱动的“中国制造2025”、在控制领域出现的数据驱动和人工智能,将逼迫人才从对于“技能”的掌握而逐步延伸为对于流程再造的理解和对于制造环境的改良,一些行业将因此而泛化。

  自动驾驶的车辆已经不再是传统交通行业内的工具概念,而是经济活动和信息交互的一个终端;交通行业也不仅仅局限于解决车辆和行人的组织管理问题,而将会拓展到信息技术的增值空间和社会生产、经济生活的组织方式的架构之中。

  学科之间的合作和院校行政院系之间,强调共性将远远多于突出个性,培养方案的设置也需要强调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沟通技巧、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训练并驾齐驱;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将有新的诠释。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必将死路一条。

  新工科的精准定义需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摸索,但是培养人才追求创新的思维禀赋、持续学习能力和领导力,以及宽厚的人文素质,是核心和内涵。

  现代已经向传统提出了挑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事物只是新事物的冰山一角,面向未来的知识和技术的更替必将变得越来越快。我们现在的工科教育面临的现状是相对陈旧的教材和课程内容、极为现实的社会需求以及面向未来的工程技术三者之间的严重脱节。

  这些矛盾反映出来的事实就是,大学生毕业觅职艰难,企业或者用人单位亟需人才但是又“一才难求”。创新驱动的企业举步维艰,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

  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残酷的,人才培养的周期跟不上技术进步和更替的步伐,一些以前认为根本不可能的事物将会出现。因此,唯有改革才有出路,教育工作者们对于工科建设的创新意识和忧患意识孕育了“新工科”。

  除了目前达成的对于加强工科学生课外实习、社会实践的共识之外,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创新思维的传授变成知识和技能授受双方的一种信念,要渗透到教学每一个环节,当然,前提是要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塑造创新的氛围和文化,现阶段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创新创业教育固然有过很多可取之处,但更应关注如何让学生结合社会实际,也就是对于创新的质量和价值的追求,而不是鼓励学生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或者闭门造车。

  其次,工科学生的培养还是应鼓励宽口径的基础教育,这种宽口径,不仅局限于基础课程的数量增加,而是相关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在传授过程中的有机融合。

  但是,改良教材和教学内容,并非简单地增设力学、电学、运筹学课程,而是要将工科学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充分融合。这将对教师的能力以及教学组织水平带来巨大挑战。

  而且,要大力推广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更多地强调“育”而不仅仅是“教”,和“文理教育”、“博雅教育”异曲同工,超越功利性,强调对“人”的塑造和因材施教,而不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学校教育的“产品”。

  其中,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显得相对重要。工科学生的未来使命不完全是伏案绘图或者编写代码等单一技能,还需要诸如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深得人文、艺术的熏陶,也许有一天,欣赏音乐会和画展将会是必修的学分。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新技术、新问题的出现一定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因此,教育使命的一部分,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持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新工科旗帜下的人才培养是全周期的。

  至于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力等能力的培养更是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新工科的建设,不单单是狭义的教学事务,而是高等学校的全员追求,是植根于一所大学的工科教育文化。

  新工科的建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仅仅是一场教学改革,而是学生的全周期、多方位的培养格局的尝试,是对于人才培养新理念的实践。

  对于培养工科人才的大学来说,新工科的建设不是单一学科门类之下的科研成果或者实验设备的比拼,而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彰显,学科综合、跨界培养、人文社科、理念创新、学校治理、校园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作者:张轮)

<< < 1 2 共 2 页
站长统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