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下午2点到5点,复旦大学2014年自主招生笔试“复旦水平测试”(俗称“千分考”)将在本市约10个考点迎接4500多名考生。这是上海第8年进行“千分考”,也是“千分考”实施的最后一年。从2015年起,复旦自主招生将引入上海高中学业水平考。
连日来,记者与当年“千分考”的设计者、历年来的考生,以及复旦招办负责人面对面,试图以复旦“千分考”为样本,探究高校自主招生过去、现在、未来的轨迹。
“千分考”是一颗信号弹
2006年4月,市北中学高三学生冯圆圆通过复旦“千分考”,与近300名上海考生一起,拿到了复旦自主招生面试的入场券。这一年,复旦和上海交大拿到教育部的“尚方宝剑”,在全国高校内率先实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一度被称为中国高招制度的“破冰之旅”。
冯圆圆成绩优异,高考不出意外也能进复旦。但她说,这场考试更有别样意义。高二文理分班后,冯圆圆和同学们心无旁骛专攻理科去了。可“千分考”让她意识到自己的文学素养确实不高。“考得太全了,它能找出你的优点和缺点,并让你知道从哪里去改善。”
在复旦附中校长郑方贤看来,“千分考”对于中学的意义不仅在于选拔。2009年以前,郑方贤在复旦任招办主任,他是复旦“千分考”的设计者之一。“那时应试教育太强大了,高考考什么,学生学什么,其他科目都是虚的,甚至有课表也没课”,甚至在后来的面试中,当被问到“你最开心的事和最难过的事是什么”时,有不少考生回答“最开心是考试考得好,最难过是考试考得不好”。“千分考”测试内容涵盖了高中文化课程的综合知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共200道题1000分,因涉及面广,也让不少在应试教育中浸泡多年的考生大呼:“做得完的就是外星人!”一些中学则开始悄悄地给副科重新“加码”。
郑方贤强调,“千分考”的初衷就是要成为信号弹,传递大学的价值观。“大学招生看综合素质了,中学就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招考改革后也紧跟着培养的创举。一个突出的体现就是录取学生按大类进入复旦学院,大一结束后再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长选择专业。冯圆圆就是在大二选择了医科,毕业后又遵循内心选择了一家咨询公司,从事医疗方面的咨询。她说,这也是自己从“千分考”中得到的收获,“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自主地做出选择”。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