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专业选择上,不必纠结。对于能上更好学校的学生,可以考虑放弃专业这个原则。但对于只能上三本或者专科的同学,需要坚持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
其实很多人往往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但这恰恰是最不需要纠结的一个问题。
首先,学什么就一定做什么吗?看看你父母,看看你父母的周围,有多少人是学什么就干什么的?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人,基本是学什么不干什么。人生有一个二八原则,在职业初期,所学和你工作关系比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系越来越小。比如胡锦涛是学水利的,温家宝是学地质的,习大大是学习化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什么不决定你的一生与职业,你能否在这个行业做到最优秀才决定了你的一生。
我想提醒很多人,我们往往是基于某种职业认知来确定专业的,因此我建议去实际中了解一下你所想从事的行业到底如何,到底需要什么专业?比如银行业,尤其是总行,现在最紧俏的可能并不是金融专业,反而是计算机专业。同时,进入银行的人,多数是需要站柜台的,上班时间被全程视频监控,刷微信的动作都会被照下来,工资又比较低,这是你心中理想的职业吗?
其次,你需要问自己,是打算本科毕业就工作吗?对于很多城市里的孩子,家境好的孩子,这个答案基本是否定的,他们往往是准备读完研究生再说。如果是这样就更不需要纠结了,完全可以研究生再考虑换专业。其实很多学校与老师更喜欢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至于很多人说跨专业不好考研究生的问题,我觉得还是看你是什么专业,什么水平。比如招计算机的研究生,多数导师更喜欢本科学数学的,而不是计算机。
第三,你确定你想好了学什么吗?其实对于多数人,在这个年龄没有想清楚是正常的,甚至半年后就后悔也是正常的。美国大学制度就是考虑到18岁时很多人还没有想清楚到底想学什么,因此,强调宽口径培养,按大类招生,美国大学里换专业如喝凉水,非常自由,就是这个原因。因此你就更不需要纠结了,专业问题完全可以在读硕士时再去考虑,尤其是专业与学校选择发生矛盾时,坚定地选择更好的学校,而不是专业。
实在想不清楚时,给你两个建议。第一,学数学。数学是学科之母,未来换专业时更受欢迎,比如经济学,金融,管理等等。80%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都是学数学出身的。当然,你想换计算机等工科更没有问题。学数学只是因为你想不清楚才选择,主要是为未来考虑打算,不是让你以此为生,不是让你当第一名,不要发憷。第二,学英语。几乎任何技能都能在实际工作中掌握,但惟独语言能力,对于绝大多数人是无法在实际工作中拿下的。原因非常简单,这是一个死功夫,没有捷径。但语言又是一个放大器,比如你是开出租车的,如果英语好会怎么样?同时,未来无论出国还是考研,英语都是必须过关的,对于很多学习浮躁的人,不如先花四年把英语拿下,也是一个不知道学什么时的选择之一。
除此之外,大家在专业选择上的一个原则,就是尽量宽口径,为未来调整留下余地,我推荐数学与英语也是基于此原则。
当然,你如果只是能上一般应用型大学,三本或者高职高专,那么专业就比什么都重要了,第一,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第二,选择技能性,应用性强的,比如软件工程,最好不选择没有门槛的专业,如市场营销之类的,这是和那些有更多选择权的学生不同的。
对于多数高校的管理类专业,我是坚决反对的,在某种程度上有误人子弟之嫌。管理类专业,更强调实践经验与实操,非常不适合本科生去学,美国大学本科层面绝少管理专业,也是因此。中国的管理类专业实在太多了,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等,而老师又多数没有实践经验,只会照本宣科。读这些专业,失业是正常的,尤其是公共管理,很有迷惑性,这个专业和公务员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可以看看公务员考试有哪个和这个专业挂钩?
对于少部分很坚定,的确想清楚了想干什么的同学,我恭喜你,坚决支持你的想法,哪怕是错了,也需要坚持,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最后总结一下,学校第一,如果能上985,原则上就不要纠结专业、地区,尤其是专业,纠结地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985、211这种层次,不要在意过于细微的差距。特别提醒的是,招生中的一本二本是最不需要关注的,但却可以利用的。
三个原则卡下来,其实你可以考虑选择的学校就很少了,在平行志愿下,还有什么难题吗?
(浙江上海实施新高考地区,招生已经发生变化,不在此处讨论)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