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考生,对于考生的父母和亲友们来说,是一件既高兴又紧张的事情。高兴的是,孩子即将迎接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重要考试,历练意志和心态的时刻就要来临;紧张的是,万一“考砸”了,怎么办?
于是,家长们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化顾虑为审慎,变压力为动力,真正成为考生的“助推器”?笔者不禁回想起表弟前年备战高考时,全家上下齐心协力,帮助他顺利“过关”的难忘经历。
早在新年就“排兵布阵”
在新年的家庭聚会上,谈论最多的是我表弟即将高考的话题。大家一致推举我爸爸当“总指挥”,这对我爸来说可是当之无愧的。他不仅培养了我这个名牌大学本硕连读的研究生,还帮助指导了许多亲朋好友的子女先后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财经大学等名牌高校。
我爸爸“当仁不让”地提出了他的“施政纲领”——力避“专科”、力保“本科”、力争“重点”。之后,安排我姑姑当“后勤部长”,任务是让表弟吃得有营养、睡得有精神,能精力充沛地去学习,并帮助他养成午睡的习惯,同时关注他的思想情绪变化;封我姑父当“联络部长”,主要是加强与学校、老师之间的联系,工作不忙时每星期至少到校一次,了解表弟的学习进展情况,有哪些进步和不足,学习备考有哪些具体的要求等。关键是掌握即将开始的调考、联考和模拟考试的全部情况,了解表弟的考试成绩及所在学校、市、区所处的大概位置和水平。
我被封为“情报部长”,还外加辅导教师和心理医生。作为“情报部长”,我通过网络及时收集了有关高考的各方面信息,尤其是对高考命题变化情况加以分析和思考,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作为辅导教师,我帮助表弟解读了各门课程的《考试说明》,认真分析了高考的能力要求和试题的“采分点”,帮助他夯实基础知识,查漏补缺。为了尽到“心理医生”的职责,我及时地帮助表弟排解焦躁与不安心理,克服“阵发性”的厌学情绪。简言之,就是帮助他放下包袱,身心健康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重在平时善于纠“偏”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表弟的学习有了明显进步。在3月份的一次考试中,他取得了好成绩,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我仅让表弟高兴了两天,就采用“响鼓也需重锤敲”的方法,对他说:“考得好,固然值得高兴,但仔细想想这其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你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进步,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偶然性在于你的基础并不是太好,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掌握了。考卷对了你的‘路子’,成绩就好了,不然会不理想的。”提醒表弟的一席话,说得他连连称是,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不巧的是,没过多久在素有“考前大阅兵”的5月下旬全市统考中,表弟“考砸”了,他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从成绩来看他只能上“专科”。听姑姑说他茶饭不香、成天没精打采的,我赶紧跑到表弟家对他进行开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式高考前“考砸”了,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分析不理想的试卷,对这一阶段的复习情况作个总结,可以使你更清楚何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高考时岂不多一分沉着和稳妥吗?
接下来,我耐心地帮助他查看各科丢分的情况,从知识点结合的角度加以分析辅导。多做审题和答题的规范练习,让他主动增强得分意识和应试技巧,并在提高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下功夫。
表弟很快就从“失利”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投入到下一轮的复习中去,而且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都比以前更强了。
成在抓住报考“核心点”
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公布招生方案、招生计划和录取规则等招生信息的法规性条文,因此在掌握报考的常识性知识的基础上,解读高校招生章程就成为报考的“必修课”。因为填报志愿不能“跟着感觉走”,而必须“跟着招生章程走,抓住两个级差行”。
经过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和讨论之后,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全家一起商量了两套第一志愿的填报方案。一是以精挑热门专业为主、以学校为辅。当目标学校确定后,发现选定的学校在招生章程中,规定该校志愿级差30分左右,专业志愿级差10分左右。对于院校志愿级差我们的疑虑不是太多,根据考分情况如果填报第一志愿进档是完全有把握的,可对专业级差却十分担忧,担心填报最热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万一未能录取,如果降一个级差10余分甚至更多的话,选择其他感兴趣的专业的机会就会失去。
正在斟酌之时,恰逢拟定的目标学校举办招生咨询会,针对专业级差的问题,我们分别咨询了该校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对所要报考的专业分数级差有了了解。因为有分数级差的问题,担心被安排到不愿报考的专业中去,于是全家讨论了第二套报考方案,即以精选学校为主、以专业为辅,不报考热门专业。
最后表弟选择了一所省属重点高校,该校在招生章程中既无志愿级差的规定,也无专业级差的要求,对进档考生的专业确定办法是以专业志愿优先为主、分数优先为辅。表弟的第一专业志愿未报热门专业,而是填报了几个比较感兴趣且录取分数不太高的专业,最后他被这所省属重点高校顺利地录取……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