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常熟理工学院2017年外省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2017-03-23
常熟理工学院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省属公立本科高校,现有14个二级学院,60个本科专业。学校面向江苏、北京、上海、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河南、福建等20个省份招生。在近六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水平日益提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十多万名。近年来,全校师生上下齐心,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而努力奋斗。

  区位优势明显:学校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交通发达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苏州常熟,东倚上海,西邻无锡,北临长江与南通。

  办学条件优越:学校现有隔湖相望的东湖、东南两个校区,有全日制在校生1.8万余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多人,教职工1200多名,其中有高级职称者500多人,博士近300人;土地面积近1800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纸质文献146万余册,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2亿元。

  办学声誉优良:学校是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全国第一所试点高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信息化建设试点高校、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试点高校。学校坚持贴近地方办学,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组建了光伏科技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国际服务工程学院、电梯工程学院等行业学院。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已与英、美、德、法、日、韩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22所大学建立友好学校,常年开展学生和教师交流。另外还有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中美1+2+1双学位、中法3+2本硕连读、中德1+1硕士等中外合作交流项目若干。

  助学渠道多元:除国家奖助学金以外,学校还利用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积极拓展解困助学渠道,设有学校综合奖、单项奖学金以及移动通信奖学金、电信助学金、联通助学金、德康博爱助学金、隈利实国际助学金、NSK奖学金、农商行助学金等20多种奖助学金,保障学子顺利成长成才。

  就业质量凸出:学校人才培养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学理,亲近业界,毕业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多年来,毕业生年内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其中2/3以上的毕业生在苏州、无锡、常州和上海地区就业,学校连年被授予“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指数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学校地址:江苏省常熟市南三环路99号    邮编:215500

  招生办电话:0512-52251131(传真)、52251136

  艺术学院电话:0512-52251811  人文学院电话:0512-52251803

  学校网址: http://www.cslg.edu.cn    招生办网址:http://zsb.cslg.edu.cn

  常熟理工学院官方微博、微信订阅方式:

  (一)搜索加关注官方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索“常熟理工学院”加关注;官方微信:搜索公众订阅号“cslg001”加关注;

  (二)扫描二维码:

  跨越中的常熟理工学院热忱欢迎各位考生报考!

  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简介

  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始终坚持“贴近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四十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艺术设计、美术教育、服装设计的专业人才,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教师总数56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8名,博士5名,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教师比例80%以上,省级教学名师1人。现学院设有美术学(师范)、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等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多名。学院艺术氛围浓厚,组建了各类学生创作社团,初步形成了注重学生的基础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培养的办学特色,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累计达500多项。

  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同常熟服装协会、常熟家居装饰协会等地方协会和企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行课程对接实践,探索多元化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学院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堪布里亚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多年来已有数十位学生出国交流、深造。

  专业介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掌握现代设计理念、视觉传达设计的系统知识和技能,具有设计创新、设计实践和设计沟通能力,素质全面,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实践、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构成设计、图形创意、版面设计、字体设计、标识设计、摄影、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等。

  就业方向:企事业单位(策划宣传、产品包装、出版印刷)、专业设计部门(媒体艺术、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科研单位(研究所、学校)。

  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掌握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知识与应用能力;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基础全面、创造能力强、有一定实践能力;素质全面;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实践、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表现技术、材料与构造、空间造型基础原理、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及工程经济等。

  就业方向:可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规划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设计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亦可到国内外企业、专业公司、科研院所等工作。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本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要的,具备服装成衣设计、服装结构、服装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从事服装成衣设计研发、服装生产管理、服装营销与贸易、服装信息咨讯等方面工作的艺术与技术复合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画技法、服饰美学、中外服装史、服装材料学、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成衣工艺学、立体裁剪、服装CAD、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市场营销等。

  就业方向:适合在服装行业中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商品企划、服饰品设计、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亦可到科研院所从事相关工作。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艺术修养的服装工程师、版型师、IE工程师、商品企划师等,既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又具有较全面的工程技术知识;既具有较扎实的基本功,又具有独特的创新能力的适应本地区服装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服饰美学、中外服装史、服装材料学、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成衣工艺学、立体裁剪、服装CAD、服装商品企划、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市场营销等。

  就业方向:从事服装造型设计、版型师、工艺分析师、IE工程师,服装生产管理、服装营销管理等,亦可到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美术学(师范)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美术教育与设计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美术教师素质又有设计能力,具有较广泛而坚实的专业与理论基础,有较深厚的文化素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等良好素质,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的中、小学美术师资和从事美术创作及美术教育研究、设计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绘画(国画、油画等)、书法与篆刻、设计基础、平面设计、插画、摄影、教育学、心理学、艺术概论、美学、美术教法、中外美术史等。

  就业方向:中小学美术教师、广告装潢行业、商业美术行业等。

  产品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创造力,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较强的设计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设计实践能力以及美的鉴赏能力,为企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从事产品创新设计开发、研究、策划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基础、模型基础、产品设计表达、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产品设计原理与方法、产品开发设计、人机工程学、材料与工艺、机械制图、产品系统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设计概论、设计美学、工业设计史等

  就业方向:从事轻工、机械、电子、汽车、仪器仪表等行业产品开发设计,及与产品开发相关的包装、广告、营销等研究与管理工作。

  音乐系简介

  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现隶属于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苏州地区师范学校的文音专业。2000年,音乐学挂靠苏州大学招收本科生。2004年,正式独立招生,开始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音乐系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9人;博士4人,硕士12人。音乐学为学校二级重点建设学科。近年来,音乐学学科共获得省厅级及以上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余篇。

  历经多年的办学和建设,音乐系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日趋完善,现有6000多平米的专业教学用楼一栋,其中有用于实践教学的专业演奏厅、舞蹈房、电脑音乐制作教室、数码钢琴教室、服装室、专业图书资料室等专业用房;有用于专业教学的钢琴与器乐琴房119间以及器乐演奏教室、合唱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专用教室10余间。

  专业介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