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村故事
囊空如洗也要陪着
在会宁一中旁的东山脚下,坐落着一排低矮的农家四合院。这里原是县城的砖瓦厂,厂子破产倒闭后,员工分割了房子,将房屋略加修饰就租给前来陪读的家长。如今一个四合院,通常都住着四五个陪读家庭,这是当地最有名的陪读村。
19岁的潘勇,是会宁一中高三宏志班的学生,他的家庭也是陪读村中十分特殊的一个。
潘勇和45岁的母亲张进秀住进四合院中的东跨院已经快6年了,老家是离会宁县10公里的鸡儿村。读完小学后,父亲就决定把13岁的潘勇送到县城读书,张进秀则放弃打工,一心一意在县城照顾潘勇的起居,父亲在白银市一家公司开货车跑运输,挣钱养家。
潘勇是个争气的孩子,当时上初一的他,在一次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父亲花了5000元,给他买了一台东芝牌笔记本电脑。如今,这台电脑仍是家中最值钱的物什。
这座陪读屋内摆设简陋,进屋后是一个简易的厨房,厨房的西北角是潘勇的木桌。木桌后,一东一西各放了两张木床。木床中间,是当地人用来取暖的土煤炉子,煤炉的炉管很长,一直通到屋外。会宁冬天奇冷,房间朝向十分阴暗,这让张进秀一到冬天就犯愁,“记得孩子初三那年冬天,我们取暖时险些出了意外,还好那晚孩子被尿憋醒,才把我拉出了屋外,当时我的脸都已经发青了。”
令张进秀最伤心的,是五年前潘勇的父亲在运货途中出了车祸,最终不治。“我哭得很厉害,因为我知道,家里的顶梁柱塌了。”
遭遇不幸的张进秀并没有放弃陪读,更没有让争气的儿子停止学业,而是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但五年来,张进秀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她觉得,找一份朝九晚五,能有空照顾孩子起居的生活太难。母子二人就依靠老家的征地拆迁款过活。如今,这笔积蓄近乎囊空如洗,“在老家,孩子的爷爷奶奶都生着病,每年上万元的花销是难免的。”
父亲走后,潘勇变得越来越内向,对着记者,他并不愿多说什么,他说,自己的高考目标,就是上一所重点本科大学。在潘勇面前,张进秀并没有给儿子太大压力。但私下里背着儿子,张进秀却对记者说:“潘勇一定要考好,我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儿子,他是我这辈子唯一的希望。”
“一旦潘勇没考好,你作什么打算?”听到记者的问题,张进秀愣了一愣,说:“那就继续复读!”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