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讯 学生发扬“头悬梁锥刺股”精神,把吃饭、休息甚至打吊瓶的时间都用到学习上,拼了命地复习迎考,可全班竟然没有一人达到一本线。“吊瓶班”的全军覆没,似乎违反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定律,让人颇感意外,也多少有点讽刺意味。
“十份”的耕耘投入,为何只换来“一般”的收获?其中固然有教学质量、学习基础和学生个体的差异,违反教育规律地苦学蛮干是重要原因。集体打吊瓶除了精神可嘉之外,几无可取之处,只是“全民高考”语境下的非常规之举,高考当前,谁也马虎不得,名为补充能量,实为自己寻求一份心理安慰,同时也给家人和学校作个样子,此举的一个潜在的注脚就是:看,我可尽力了。如今,“吊瓶班”集体失利,谁还能再说什么,但从深层次则看出推行素质教育的紧迫和必要。
“吊瓶班”覆没,对那些打了“吊瓶”的学生定会失落,学校也感到纠结,但是,我倒是很庆幸,这并不是我幸灾乐祸,而是假如让“吊瓶班”结出累累“硕果”,有多少人达到一本分数线,校方和媒体势必借机造势,大肆宣传,向社会提供所谓成功的范本,后来的考生若再掀起一场学习“吊瓶班”的运动,追捧仿效“吊瓶班”,考前打吊瓶成风,岂不悲乎?
与当初“吊瓶班”新闻刚出时的极力掩饰相比,这次校方终于承认要反思“吊瓶班”,表示不再集体组织打吊瓶,总算是一个进步,但学校仍未走出“以分数论英雄”的误区,仍然以达一本线作为衡量标准,不免让人遗憾。对“吊瓶班”学生来说,一次高考失利,并不代表他们前途暗淡人生失败,而对学校来说,抛开分数,践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才最为重要。否则,即使达到一本线成为状元,又能怎样?
“吊瓶班”显示出教育的病态,本身不值得推广,但它绝不是反面教材,打吊瓶的那些学生已经被聚焦蒸烤,别让他们再承受过多的社会压力,让“吊瓶班”早日成为历史吧。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