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2017高考复读:既看到成功榜样,也正视失败案例
2016-07-15
中国青年报
关注掌上高考


  名校情结从何来:攀比心理和状元崇拜推波助澜

  ●社会对于高分和名校的片面理解,是复读热潮的一大推手。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复读,但应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结合起来,不能盲目追求名校。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复读已不是一个新名词。在那个高考如独木桥的年代,参加复读的几乎都是高考落榜生,复读的目标就是能上一所大学或中专读书。而现在,仅仅有学上的需求已过时,质量型的高校品牌化“消费”时代已来临。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叶显发教授说,随着高校扩招,上大学变容易了,考生的期望值提高,反而出现成绩好的学生选择复读的怪现象,越来越多的高分生“择名校”,加入到复读大军,目标锁定少数几所名牌大学,相比以往,现在高分复读、高校学生“回炉”复读的现象有所增加。“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复读,但应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结合起来,不能盲目追求名校。”

  “攀比心理和状元崇拜助长了复读热潮。”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今年七月曾表示,现在的考生考上了三本想读二本,考上了二本想读一本,一本录取了又想读名校。。。这样的攀比心理导致复读人数增加。此外,近年来高考状元不时以复读生身份出现,,状元崇拜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复读之风。据湖北省招办统计,今年该省理工类600分以上的考生,有28人主动落榜(拒绝调剂到其他专业),其中部分考生就是“非北大清华不读”,打算复读。

  需要决定供给。一些复读学校开办了专门的“冲刺北大清华班”。一些复读学校的广告宣传,也助推了考生复读的冲动。一所复读学校在宣传中举例:一名复读生复读一年,成绩提高了207分。在缺乏完善的制度要求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部分复读机构过分鼓吹和炒作考生复读,势必会导致“复读热”愈演愈热,还无形中助长部分学校招生时“拿分说是”借机敛财的歪风。

  “社会对于高分和名校的片面理解,是复读热潮的一大推手。”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博士邵士权表示,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期望效应,用来说明期望的高低对行为的影响。在复读之风盛行的时下,我们看到的是社会模式化的高期望对应着高分数,而高分、名校对应着高能力,好前途。在此语境下,很多考生将理想定为高分数、名牌大学,至于以后的人生,往往停留在社会期望的简单勾勒中。但即便如此,所谓的高分数、名牌大学也仅有少数应届生能够如愿,更多的学生只能通过复读去完成。

  对此,湖北一所重点高中的校长坦承,“考上北大清华的孩子一定比考上武大华科的孩子有出息?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话虽这么说,但若没有“x名学生考上北大、清华”来烘托,质量再高、再理性的名校校长们,也难以回应公众的质疑。

  在北京大学招办副主任舒忠飞看来,造成高分复读现象,与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有关系,“学生对于优质资源的需求超过了高校能够提供的。”当然,北大也注意到了高分考生复读现象,2009年该校发布的自主招生计划简章中,将往年的“高中毕业生”改为“高三毕业生”,“这表明北大并不鼓励学生因为追求考取北大而复读。”

<< < 1 2 3 共 3 页
站长统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
SRC-1136020641 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