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政府主导的其他检查类似,高校评估也充斥虚假成分,用"形式主义"和"走过场"来形容都有些轻描淡写。
目前,中国教育部正在进行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依官方安排,此轮评估自2014年起,至2018年结束。可见历时之久,工程之大。
由于审核评估属例行公事,无太多新闻价值,因而,中国媒体鲜有报道,社会关注度也不高。不过,就身处其中的高校而言,景象却大不相同。例如,对于办学资历浅、声誉平平的高校,评估可是一次"战役",不仅提早大半年就成立了"评估办",而且两天一小会,三天一大会,全民皆兵,操练、演习和彩排一样也不少。
毫无疑问,对高校进行评估不仅必要,而且有益,因为高校办得如何总要有个说法,社会也需要这样的信息。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评估,而是谁来评估和怎样评估。
与中国政府主导的其他检查类似,高校评估也充斥着虚假的成分。用"形式主义"和"走过场"来形容都有些轻描淡写,若说评估劳民伤财,是一场摧毁价值的狂欢,则一点不为过。
中国高校重视评估,因为这关系到领导的乌纱帽。借助评估,学校可捞取更多的资源。教育部门挥舞评估指挥棒,进一步加剧了高校追求数量发展的倾向,因为评估一次,高校就"大跃进"一回。以内涵为主的质量发展,被忽视了。毕竟,高校在质量方面不太容易取得进展,更不易观察,远不如"摊大饼"式的数量指标容易堆砌和直观。譬如,一些师资力量不足的高校为了评估,可以不惜血本,大价钱引进高端人才。至于评估以后,这些人才如何利用,是否有"放水养鱼"的条件,则无人过问,结果造成大量浪费。
即使评估如教育主管部门宣称的那样,是件好事,但能否办好,却不由教育部门的意愿和性子来。哈耶克曾说,通往地狱之路往往由善意铺就。全国如此多高校,用一个标尺来衡量,不就是一种计划经济思维吗?而管理者自以为可以这样做。
从评估的方式看,中国现行的高校评估是自上而下的,即以上级指派的几位专家为主导进行的评价。这种垂直式的评估方式,无论从参与的个体来说,还是就采集的信息来看,都显得封闭有余,开放、透明不够,而多年评估一次,每次耗时几年的轮流评估,又令评估结果缺乏动态特征,无法满足社会各界对高校的了解。
高校评估最终会形成一份报告,然而,由于信息传递出了问题,这份报告的价值被打了折扣。原因是,被评估学校早早获得通知,有足够时间准备。评估专家看到的资料和信息已被过滤、筛选和粉饰,早就偏离了真相。更有一些高校,为了评估过关,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例如,部分高校由于教学档案存在问题,年份不够,就挖空心思"做"档案。可以说,篡改历史记录和资料,提供虚假信息,已成为中国高校评估中公开的秘密。
通常,评估专家均来自体制内其他兄弟院校。由于与被评估学校属于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这些专家能否给出真实意见着实令人怀疑。出于面子等原因,即便这些专家在评估中发现了问题,也会有所保留,因为他们清楚,现在他们评估别人,改天自己也会被人评估。于是,别把事情弄得太难看,你好我好大家好,成为心知肚明的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说,评估与关起门来的自娱自乐无异,更是一种隐蔽的腐败和权力滥用。
对于评估中出现的种种怪事,教育主管部门不会不知道,他们只是睁一眼闭一眼而已,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正是因为这样一些原因,使得中国高校评估很难做到客观和准确。
为避免上述信息扭曲情况的出现,政府应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高校的评估,允许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对高校进行评价,目标是建立起分散又有序的评估架构,实现评估过程的独立、透明和公正。换句话说,对高校评估不能仅由上级指定的几位专家说了算,而应该包括更多的社会和民间因素,他们要么独立于高校,要么与高校没什么利益牵扯,唯此,评估才有价值和说服力。
考虑到中国任何提前预知的政府检查大都会走样的尴尬现实,即便眼下教育部门想要主导评估工作,也应以“微服私访”的方式进行。这样做的好处,除去改善信息的真实性以外,还可节约开支,减少对高校教学活动和秩序的干扰。当然,这只是一种短期的权宜之计。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依此精神,让更多的社会和民间力量参与到中国高校的评价中来,就是市场起作用的一种标志,而政府转变提供社会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内容和方式,也是政府自身“供给侧”改革的体现。从长远来看,中国高校的评估,终究要由目前垂直、封闭和定期的评价,向横向、开放和动态的方式转变。为此,教育部门应逐渐将审核评估委托或让渡给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机构。
实际上,国外尤其发达国家高校的评估,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社会和市场基础之上的,即以横向信息的整合为主,没有政府主导的纵向评估。横向信息中,来自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最有价值。这不难理解,因为毕业生是高校的“最终产品”,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和见证人,他们的意见不仅值得尊重,而且还应占据相当的位置。
遗憾的是,中国高校评估忽略了上述两个关键因素。在教育部给出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中,竟没有毕业生反馈意见这一项,而用人单位意见也未给予应有的权重。虽然评估涉及到一些学生因素,但针对的也仅是在校学生,这显然不够充分。因为我们清楚,对一个学校的整体感知和评价,毕业多年的学生最有发言权,他们的反馈意见远比在校生的来得客观和准确。
中国教育部门或许会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不易采集为由,继续沿用和推行现行的评估做法,拒绝向横向评估方式转变。为此,教育部门需要更新理念,因为现在借助互联网工具,获取、整理和分析横向信息,技术上已不再困难。无论就信息的真实性而言,还是就投入的成本来论,横向的评估方式都值得尝试。
中国已实行市场经济多年。依市场逻辑,企业的优劣,应由其产品的消费者说了算。这种逻辑虽然残酷,但却真实,不绕弯子,当然也最公正。然而,目前中国高校的评估就如同企业的优劣不是消费者说了算,而是企业主管部门说了算一样,透露出教育主管部门顽固不化、拒不改革的陈旧思维。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行业的变迁,恐怕没有那个比教育部门饱受如此多的争议和诟病。从办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设计等关键环节上看,今天的中国教育本质上与改革开放之初没什么两样。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教育部门长期被一些墨守成规的官僚所把持。时间已经证明,指望这些人锐意进取、推动改革已不大可能。对中国教育部门的改革,亟待拿出当年改革者的胆识和勇气:不换脑筋,就换人。
中国式高校评估可以休矣!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