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0天的征程,由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单位发起的“2005新长城优秀高考特困生寻访行动”圆满完成了寻访任务,于近日抵京。在寻访调查报告中,透过志愿者关切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优秀高考特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真实的生存状况。
近半特困生曾濒临辍学
“为了让孩子上大学,是卖掉家里的牛羊还是房子,父亲和爷爷争执不休;为了让成绩优秀的哥哥上大学,妹妹未满16岁就去干苦力;为了让儿子上大学,母亲有病不敢治;为了让自己的学生都有机会考大学,班主任带头组织贫困生为特困生捐款……”在志愿者的寻访日记里,有太多这样让人掉泪的故事。
根据调查,在寻访的考生中,已收到录取通知书的89名学生大学第一年平均费用都在7000元以上,而这些学生家庭所能提供的费用不到4000元,若加上一年的生活费,这些学生大学第一年的费用缺口至少在5000元以上。而此次寻访的高考特困生,家庭生活环境普遍极差,大部分存在着父母患病、失业、去世、离异等不同情况。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其中有15.7%的家庭年人均收入在400元以下,有半数以上的家庭还面临着3000元至1.5万元的债务。
在这些学生背后,每个人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求学历程,他们求学心切却不得不面临失学的压力,有近一半优秀高考特困生都曾有过濒临辍学的经历。
比贫困更可怕的是自卑
最想上军医大学的郭富军,至今也没有拿到提前录取院校——第四军医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未被录取的原因却是体重未达标,军校体检要求100斤以上,而郭富军只有90斤。由于贫困,被访的学生身体普遍偏瘦,甚至有的学生有贫血、血压低、头晕等症状。
但是比起身体的瘦弱,自卑、精神与心态上的贫困依然困扰着不少特困生。因为“贫穷在这些学生身上的烙印太深”。志愿者说,他们看到的,包括学生亲口说的,都是对贫穷的憎恨,这种憎恨甚至还直接体现在少部分学生对家长无能的蔑视。无形的压力使得少数贫困大学生显得自卑、拘谨,与同学相处显得格格不入,甚至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对高中教师的调查统计显示:尽管教师们表示,所有的特困生都能努力学习、遵守纪律,但他们认为,有近一半的特困生心理压力较大,有自卑倾向。具体表现为平时不愿意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表现沉闷,活力欠缺,较严重的学生还有自闭倾向,几乎不愿与周围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
“贫困生也需要精神扶贫。”物质上的匮乏可以很快得到解决,但是心灵创伤的愈合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刻不容缓。
对有关资助政策知之甚少
值得注意的是,急需得到资助的贫困生对国家助学政策都不太了解。
调查显示,国家对贫困大学生(高考生)的资助政策在高中教师中的认知度相对较高,但在学生和家长人群中的认知度明显偏低。有90%以上的家长和85%以上的学生不了解国家资助大学生的政策,在教师中表示了解国家资助政策的也只有43%。
志愿者认为,在寻访的地方,绝大多数的考生家长是普通农民,文盲的比例在90%以上。加之当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对国家的政策知之甚少。有关部门应该关注并加大相应的宣传力度,避免特困生因其不了解国家资助政策而放弃读大学的机会。
帮助贫困生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都动员起来了,才能让失学成为历史。就在这240余名优秀高考特困生获得资助的同时,又有一个好消息传来,从今年秋季开学起,中央政府将每年出资10亿元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面向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学生中的贫困家庭学生,每人每年资助4000元,5万贫困生将得到资助。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