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山东省2008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及练习样题
2008-03-28
搜狐
关注掌上高考


  要求:

  ①不变更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合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珊珊说到这件事。

  小王说:( ) 。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小王说: ( )。

  25.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事实证明,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调研是了解真实情况、把领导经验和群众智慧结合起来,倾听群众的呼声,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领导干部增长知识才干,从而使决策严格地做到科学和从实际出发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和制度。

  26.依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

  浪花是部首, ( )

  涛声是音序, ( )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27.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话,使前后的内容对应,句式、修辞方法基本相同。

  (1)生命是花。悲观者说,是又怎样?开败了就没有浓郁的芳香了。乐观者说,(  )

  (2)镜子:喜怒哀乐全都有,绝不违心说美丑。压路机:(  )。

  29.阳光社区准备推荐董劲松为市级“十大公德人物”候选人,拟写了下面的推荐材料。请在横线处用赞扬的语言概括董劲松的事迹,将这则推荐材料补充完整。不超过25个字。

  董劲松,男,阳光社区保洁员。由于他的辛勤工作,我社区连续5年获得区级“卫生先进单位”的称号。他主动帮助居民解决遇到的困难,长年义务照料3位孤寡老人。他还担任业余治安巡逻员,多次勇敢地与歹徒搏斗,5次负伤,为保护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巨大贡献。董劲松同志 。因此我们认为,“十大公德人物”这一称号,他应是当之无愧的。

  30.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毕业典礼上 同学们 歌声

  情景二:考试前夕 我 歌声

  31.依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

  (1)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改写为: ( ) 。

  (2)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改写为:( ) 。

  32.请拟一条以“食品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

  33.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

  学生会主席说:“近来大家对学生会的工作有不少意见。今天这个座谈会,就是想请同学们 ,有什么说什么,帮助我们做好工作。”

  ① ( )

  ② ( )

  34.电台计划播送旅游天气预报时,在各条信息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请你在下面的天气信息之间,为电台设计两段这样的话。

  三亚(海南) 晴 24~32℃

  ( )

  漠河(黑龙江) 小雪 -22~4℃

  ( )

  大理(云南) 多云转小雨 12~24℃

  ( )

  35.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将于2009年在我省举行,请为本次运动会拟写主题口号。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体育精神,体现山东人民的精神风貌,言简意赅、便于记忆、朗朗上口。不超过20字。

  36.请说明下面漫画的题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50字左右。

  37.2006年5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奠基。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对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的所在位置作一个介绍。要求方位表述准确,用语富于变化。

  38.下面是对我国少儿电视节目有关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仔细阅读图表,用简明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

  (1)由图表得出结论: ( )。(2)针对结论提出建议:( ) 。

  3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乃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因召里中少年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决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疑迁特难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乃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文:( )

  40.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赀。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远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年四十二,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引其手指之曰:“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当有子,富寿康宁,自今始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如相者言。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贵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赀遣之归。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清•张惠言《周维城传》,略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流寓富阳,抑郁无聊 无聊:精神无所寄托

  B. 益跅弛,不问生产 生产:生活与财产

  C. 殆不自觉也 自觉:自己意识到

  D. 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生平:有生以来,平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B. 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C. 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 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

  问其与饮食者,皆富贵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是

  ①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 ②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

  ③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 ④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⑤吾愧吴翁、焦翁 ⑥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A. ①④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⑥ D. 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维城祖上本为富人,后来家中发生火灾,周家资产荡尽。十余岁时父亲离世,他开始学习经商,并因经商而致富。

  B. 作者并没见过周维城,从他人的转述中了解到他的许多事迹。在作者看来,周维城虽是商人,但身上具有士大夫的优秀品质,值得称赞。

  C. 高傅占曾向作者谈起吴翁、焦翁,二翁均能施舍助人。周维城同样也能施舍助人,只是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

  D. 焦翁出资让渔人从洪水中救起许多落水者,并将他们留下来,供给饮食,等到他们赚了钱以后,再把他们分别遣送回家。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大困,寻死富阳。

  ②奇之,立许字以女。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④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

  4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龙城”还是“卢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

  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作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呼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即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的那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

  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引《晋书•张轨传》的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地有龙形,故曰龙城”。据此说,“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张际在《“龙城”考》中则认为,据《史记》《汉书》等多处记载,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汉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译,分别被写成“龙城”“笼城”“茏城”“龙庭”,“龙城”可能是音近而误讹为“卢城”,两词实为同义。西汉初年,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施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王昌龄取“龙城”一词,还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它,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

  (1)《唐诗选》不取“龙城”而用“卢城”,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中,将“龙城”改为“卢城”。

  B.李广曾做右北平太守,右北平在唐为北平郡,治所卢龙县就是“龙城”。

  C.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编写者们认为,“卢城”就是今河北卢龙。

  D.汉代史籍采用音译,“龙城”与“卢城”音近而生误讹,两词实为同义。

  (2) 从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寓意的角度,以下表述中不含象征意味的一项是

  A.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

  B.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

  C.“龙城”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

  D.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沈德潜认为,“龙城飞将”是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不能过于拘泥。

  B.无论汉朝还是唐朝,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被称为“卢城”。

  C.张际认为,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的地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

  D.王昌龄用“龙城”一词,除着眼于诗句的深刻寓意、字面的瑰奇雄丽外,也是出于诗歌音律的需要。

  4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在大山里,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摸索,直至一盏灯像萤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处之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活于黑暗中,哪管死神正盯着自己。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给我们的刺激。有时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向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沉沦往往从这一刻开始,酗酒是常用的方式,借以逃出这片荒野。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影,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境界。能够不与人伍的独钓又是一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很难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惟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文章有删节)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

  (4)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泥泞

  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1)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

  (3)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 < 1 2 3 4 > >> 共 4 页
站长统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