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与领导下,在浙江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与大力支持下,我校根据《中国美术学院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人民之心出精品,立足文化自信育新人,砥砺东方精神铸高峰,全面推进以东方学为特征的美术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持续优化“国美模式”,取得显著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18年度,中国美术学院“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以九十周年校庆为契机,全面梳理各学科、专业的历史文脉与学术成就,出版《国美之路大典》(39册),举办“中国·美术·学院——国美九十周年纪念大展”,展现中国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以艺术语言的研究创新为中心,全面提升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重点高校”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六个“国美模式”。
1、高质量完成年度任务,“国美模式”初显成效
以东方学为特征的美术学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并引领全校视觉艺术学科群建设向纵深发展。以“人类灵魂双重工程师”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及领军人才取得新突破。以“哲匠精神”为旨归的育人理念纲举目张,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以“艺理兼通”为特征的科研创作建设不断加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以社会美育为担当的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校地战略合作不断拓展。以文化传播力建设为根本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海外游学网络初步建立,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根据建设方案,学校对美术学实施全额预算支持,主要用于学科创新平台、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艺术创作与研究等。学校严格按照《中国美术学院财政资金预算执行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加强对“双一流”建设资金及其配套经费的预算、支出、决算管理和监督评价。
2、“东方学”内涵建设深入展开,视觉艺术学科群全面发展
美术学以“五学院一中心”的架构为依托,以艺术学理论为支撑学科,以“传统活化、当代创新,全球视野、乡土情怀,会通品质、诗性精神”为方法内涵与精神旨归,着力中国画学与书学的系统梳理、当代绘画东方学的学理建构、东方雕塑学的系统营造、跨媒体艺术的体系塑造、视觉中国学与艺术智性学的知识建构,全力构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美术学体系。
美术学的深入建设不断带动各学科整体提升,视觉艺术学科群链状生态结构日益完善,“东方设计学”、“艺术智性学”、“东方影视共同体”、“本土建筑学”等学科特征日益清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断深入。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建设水平持续提升,新增建筑学硕士学位点开始招生。
“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创新平台”、“中国书画传承与传播创新平台”等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有效推进,美术学学科活力进一步激发。创新设计学院建设有序推进,“艺科商”融合初步启动,设计学一流学科布局初步完成。
“南山优化、象山完善、良渚新建、张江转型”四校区协调一体发展的战略部署基本确立,国家重点美术馆、国家造型艺术示范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图书馆等建设有效推进,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哲匠精神”为旨归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坚持“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位点评估为契机,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优化以“哲匠精神”为旨归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以学位点自评为契机,重构研究生教学体系
认真组织开展学位点自评工作,四个一级学科学位点及三个专业学位点同时开展评估。制订以“国家标准”与“国美模式”为标尺的指标体系和自评方案,以培养方案为纲、核心课程为目,分层分类构建各学科、学科方向、研究方向和特色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重构研究生教学体系。率先提出以“艺术语言研究与创新”为内涵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在全国艺术院校起引领示范作用。加强研究生教育制度化建设,加大研究生优秀研创成果培育力度,强化导师责任。受国务院美术学学科评议组委托,编写基础语言研究、材料与媒介语言研究、风格与创作语言研究三个模块的研究生核心课程大纲。
2、以“国美金课”建设为核心,铸炼一流专业标尺
持续构建“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成果”逐层落实、相互联系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梳理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持续构建全校一流课程体系,铸炼“国美金课”,以专门研究为方法,打通教学创作路径。推出“核心课程”培育奖励计划,举办“铸金炼课—2018年度研究生核心课程十五案展”,开展“哲匠金课奖”评选。加快推进一流教材体系建设,出版“国美好教材”系列。深化一流教学成果产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是全国艺术院校获得的教学最高奖;获第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项,是全国艺术类唯一获奖院校。
3、深化教学改革,推进高素质特色育人
推行“工作室、实验室、研究所”互动贯通的教学组织结构,将“四通”育人宗旨,以及“像哲人般思考、如工匠般劳作”的“哲匠”精神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实施跨学科教师互聘,增强师生的选择性与互动性。将专业选修课提升为学科选修课,开展学科间的跨界学习。加大优质公共选修课供给,推进美术学跨专业融合。依托全国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平台,开展产学研融合的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就业创业扶持计划。首次尝试在本科“三位一体”招生中招收理工类学生。获批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项。
持续深化“以乡土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下乡采风变成田野调研与乡土重建的行动,引导广大师生深入村镇社区、深入生产建设第一线,通过以“社会调查”、“田野工作”进行“社会素描”的开放课堂,融艺术课程与社会工程于一体,创造与人民感同身受的艺术,并以此塑造自身。
(二)以“人类灵魂双重工程师”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
树立“学科人事、人才人事”理念,以“崇德尚艺”为核心,以“哲匠奖”为价值引领,以系列人才计划为抓手,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1、以“崇德尚艺”为核心,锻造灵魂“双重工程师”
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相统一”、“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引导广大教师履行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校风建设的首位,推进清正教风建设工程,严格落实“学术无禁区、教学有纪律”的要求,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质量标准,强调教学育人一体化,坚守人类灵魂“双重工程师”的使命担当。
2、以“哲匠大奖”为统领,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持续打造以“哲匠奖”为标杆的国美人才荣誉体系,优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表彰和树立师者楷模,推动学院高层次人才建设。持续实施“领航人才支持计划”,形成全国领先的学科、专业人才集聚平台,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以“引育并举”为突破,实施“筑巢引凤”计划,集聚国际高端人才,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
3、以“青年学者计划”为抓手,打造新一代美术国家队
以 “优秀青年学者培育支持计划”为抓手,稳步推进以“70后、80后”人才队伍建设。持续设立青年骨干教师团队(个人)培育项目,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支持青年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改项目等,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通过文化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探索青年教师培养新模式。增设“青年哲匠奖”等一系列举措,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本年度评选产生第三届中国美术学院哲匠奖(教学类)金奖1名、哲匠奖2名、青年哲匠奖2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9人,2名教师入选奥斯卡评委会成员。5名教师入选全国各专业教指委委员及以上职务。入选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
(三)“艺理兼通”的研究创作与以“社会美育”为担当的社会服务
以九十周年校庆为契机,系统梳理“国美之路”,不断完善“艺理兼通”的研究创作模式。从学院内的美术教育走向社会美育,以“中国美院助力美丽中国”,打造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美育大平台。
1、以九十校庆为契机,全面呈现“国美之路”学术标杆
在京杭两地、海外四国推出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活动,向九十周年校庆致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美术·学院——国美建校九十周年大展”,集中展现“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学院精神的当代宣言”。出版《国美之路大典》(16卷39册),系统梳理美院各学科、专业的学术脉络,全书近1500万字、2万图版,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学术梳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成功开馆并举办“生活世界——馆藏20世纪西方现代设计”展、“迁徙的包豪斯——‘包豪斯百年’全球系列巡展”等学术专题展。聚焦全球艺术教育前沿问题,举办“Panel 21:廿一世纪艺术/教育圆桌论坛”、“危机与潜能:国际美术学院院长论坛”、“感受力的贫困:中美艺术教育论坛”,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哲匠之道:中国艺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展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办“未来媒体/艺术宣言”特展。举行建校90周年庆典大会,回顾发展历程,总结办学经验,凝聚校友力量,寄望百年发展,赢得全球艺术界高度肯定。
2、完善“艺理兼通”的研创模式,力推高质量研创成果
聚焦学科传统与学术前沿,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应用研究。全校着力围绕18个核心研究方向、38个重点研究方向开展研究。美术学围绕视觉艺术 “东方学”的建构,着力开展中国画学、书学的传承研究和创新、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雕塑与公共艺术的方法论与东方学建构、未来媒体/艺术的研究与创造、视觉中国学体系研究等核心研究方向的建设,取得优异成绩。本年度全校共发表论文63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46篇),出版著作158部。28个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研创项目立项,其中,10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东方设计学理论构建研究》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9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1项,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
持续加强主题性美术创作,3幅作品入选“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题材绘画作品创作工程项目”,8幅作品亮相“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共展出25件作品)。圆满完成了中央代表团赠送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习总书记题词贺匾、珐琅瓶、茶具等系列纪念礼品设计。设计作品“潮涌”被确定为2022年杭州亚运会会徽设计方案。举办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第三届国际网络社会年会等20多项重要学术展览和研讨会。
3、立足科研机制改革,推进创新发展
加强研创管理制度化建设,完善重大研创成果奖励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推进研究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完善省部级、校地合作及校管院管等多层级的研创系统建设,完成两年一度的研究机构考核,举办研究机构成果交流展。
进一步发挥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2011协创中心的作用,持续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合作,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创建科艺融合的创新实验现场,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品牌标杆效应,与义乌市政府合作、与天猫、京东、网易等渠道平台合作,加大成果产业转化。持续加强智库建设,省新型高校智库“文化创新与视觉传播研究院”在智慧都市研究方面取得良好成绩。
4、打造社会美育大平台,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持续拓展“美美与共”校地战略合作,加强与山东等20个省市的深度合作。深化与杭州市政府合作的“艺创小镇”建设,打造中国数字文化艺术高地,推动杭州向国际文化创意中心迈进。持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在仙居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与东南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共同组建国际联合乡村建造工作营。
(四)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坚持文化自信,打造中国书画传承与传播创新平台,依托国美博物馆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视觉传播。围绕 “大学望境”办学理念,强调空间营造与精神塑造同构,持续深化全国文明校园建设,始终坚持“追求美的艺术、塑造美丽心灵”的“初心”,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传统活化,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1、依托国美博物馆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视觉传播
依托美术学一流学科,建设中国书画传承与传播创新平台,强调“正本清源,承古开今”。策划举办“和风屏山:第五届中国画双年展”,强调“回眸世纪发展之路,标新国画学术话语,重建当代文化联系,再造东方艺术高峰”。以国家重点美术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民艺博物馆、潘天寿纪念馆为平台,充分发挥“馆”、“藏”、“展”、“研”的系统优势,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视觉传播。举办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览40余个,接待观众近50万人。做好藏品征集、保管、研究和利用工作,入藏名师名家作品千余件。潘天寿纪念馆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2、围绕“望境”育人理念,深化“三美”建设计划
实施“人文校园建设计划”,推进二级学院人文空间建设,持续塑造校园美境,以优美的山水之境、诗性的人文之境、励志的活力之境熏养心灵。开展传统美德教育,营造特色典礼文化,深度实施校园美育,达成良好习性的浸育、健康体魄的培育、智性方式的化育。深入开展艺术公益计划、新苗人才创新计划、千生千村实践计划,举办“美师讲习所”,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构筑校园美心,树立价值信念之心、互助友爱之心、劳作文思之心。
3、“红心”与“文心”并育,涵养核心价值
紧扣学校历史、学校精神和专业特点,打造“思政教育、专业教学、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育人方法,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通的全流程育人体系,使思政工作融入师生的日常学习、创作与生活,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表达和社会实践体系,持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持续举办以“人民之心,中国之魂”为主题的学习和展览活动,弘扬我校九十年积淀的使命精神和红色传统,发挥“时代画卷”红色创作、“先锋号角”党建文化、“清风皓品”廉政文化、“最前线”系列艺术实践等育人品牌活动的作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坚持传统活化,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推进《中国村落》、《中华竹韵》等文化专题片制作。“中国传统书画基地”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以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为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持续活化中国优秀传统和东方文化的根源思想,使其在当代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土壤中重新生发。聚焦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引领师生积极参与国家主题性重大美术创作工程,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创新性发展。“三美育人”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光明日报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文库1项。《美在心灵》动画片荣获国家广电总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一等奖。入选“发现最美浙江人-浙江好人榜”1人。
(五)以“文化传播力建设”为根本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坚持具有主体意识的国际化建设理念,依托优势专业,以“一品一世界”的策略,建构优质特色国际伙伴圈,深化国际化教学内涵建设,推进文化传播力建设。
1、贯通内外资源,持续构建优质国际伙伴圈
持续深化与国际一流艺术院校的交流合作,在原有基础上新增美国加州美术学院等14家优质国际合作伙伴,签订合作协议18项。积极拓展与欧洲艺术院校的国际网络交流,成功取得2019年欧洲艺术院校联盟领导人会议主办权。
2、立足国际前沿,不断深化国际化教学内涵建设
持续推进中国文化艺术来华留学教育基地建设。完成中国第一个艺术类全英文专业 “中国当代艺术全英文授课硕士项目”第二届招生。新增中法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硕士项目1个,在柏林新增两处海外游学基地。以“双十培育”为抓手,继续打造“国际化课程”和“国际工作坊”。持续推进国际联合导师制。现有外国文教专家40人,短期外籍专家237人。
3、聚焦国家需求,持续推进文化传播力建设
以“视觉中国”为核心,建立国际办学网络和海外文化传播体系。持续实施中国书画海外传播工程、“艺术使馆”工程和“一带一路”艺术创作计划。持续实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项目,在法、德、日、英、美等国举办重大展览和学术活动,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三、制度建设
(一)组织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提高政治站位,突出政治建设,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四个服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一流党建领航一流建设,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机制保障和政治保障。
1、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立以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双组长的学校“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在“双一流”建设全程中的领导核心和导航定向作用。深入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制定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计划,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推进“清廉国美”建设。
2、健全“双一流”建设管理等制度
全面落实学校《章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稳步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推进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推进校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健全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根据“资金下沉,目标管理;深化内涵,回应指标;尊重学术共识,加强凝聚意识”的原则,不断加强二级管理,强化学科建设主体意识,提升治理能力与水平。加快推进学校“学科特区”建设,积极谋划良渚新校区建设,围绕新的办学定位,着力制度创新、模式创新。
3、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加强资源统筹与调配
坚持多元投入与滚动预算相结合,以学校年度事业预算经费为基础保障,以“双一流”中央财政引导资金和省财政“双一流”配套资金为重点投入,以省重高建专项资金为重要配套,加强统筹调配。充分发挥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作用,积极鼓励和吸纳校友、企业行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参与学校建设,拓展协同发展项目资金,扩大办学实力。
盘活校内存量资产,建立学生规模、教师编制、学科建设经费、教学科研用房、后勤保障等综合资源按学科分级配置与动态调整模式。进一步健全美术学一流学科重点投入机制,按照“订计划、配资源、评绩效、奖成果”的程序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二)考核评价机制
在杭州召开的首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上发布了“杭州共识”,倡议进一步兼顾高等教育的共性和艺术学科的特性,将艺术创作成果作为评价艺术学科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我校紧紧围绕这一精神,不断完善相关评价机制。
1、完善学术评价与学科自我考核评价机制
初步建立了艺术学科自我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量最能体现艺术学科特色且得到国内外同行公认的艺术创作指标,如艺术家代表作品、国家重大艺术创作任务、重要艺术平台的展演等;做到定性与定量并重,突出高水平代表性成果的权重。建立学术重奖制度,完善以“哲匠奖”为核心的研究与创作激励机制。强化研创评价的导向作用,推动代表性精品力作和原创性理论成果的产生。
2、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组建有外聘专家参与的国际化教学督导队伍,增设通识课二级教学质量督导小组,加强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建设,并利用互联网数据平台畅通一线教学信息反馈渠道,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严格执行三级教学巡查制度,完善学期初、学期末教学检查和日常教学秩序巡查的常态监控机制,打造循环闭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在师德师风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在教学考核方面强化学生评教,并设立与教学工作量挂钩的专项资金奖励,以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在职称评审方面,强化代表作评价制度,并明确将综合性展览或行业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展览,作为成果类型纳入评价指标。进一步强化职称评审的成果和业绩导向:一是注重对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校发展的贡献;二是注重艺术创作成果的质量;三是注重主持策划重大学术活动的社会影响。
四、下一步思路举措
2019年度,我校将进一步强化“双一流”建设、重点高校建设、省一流学科建设“三位一体”建设策略,把握省部共建机制,聚焦核心指标突破和标志性成果产出,推动“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
1、聚焦重点,高质量完成美术学年度建设任务
加强人才培养,强化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铸炼“国美金课”,美术学各学院内部专业融通基本完成,初步建成“视觉艺术东方学”课程集群。持续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和一流学科团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文艺创作与研究,力争取得全国美展好成绩,多层级的研创系统初步形成。持续加强 “美美与共” 校地战略合作,举办之江国际青年艺术节,打造社会美育大平台,取得社会美育新成果。持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举办欧洲艺术院校联盟领导人会议,国际学术平台和学术共同体阵列基本成型,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整合国际国内资源,全力打造“一流学科创新平台”,建立美术学一流学科国际发展委员会,在全球视野中建设美术学学科,为美术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作进一步冲刺。
2、强化特色,持续深化国美模式建设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实现我校特色内涵发展。以“东方画学论丛”、“东方书学论丛”为核心形成美术学基本理论建构,展现一流学科的思想深度、学术高度、专业锐度。推动艺术学科的跨界实践与互动融通,面向时代需求打造新艺科。持续深化六个“国美模式”建设,基本完成从“国美之路”到“国美模式”的转段发展。
3、深化内部改革,提升发展动力
持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进一步夯实二级管理。健全美术学重点建设管理机制。深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健全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聚焦学术思想、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等要素,完善艺术学科自我评价机制。不断重视学术评价、职称评审等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浙江省、文化部、教育部共建杠杆作用,更好地利用省部会商机制,克服地缘局限与制度落差,提升学校发展新动力,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