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名师支招一模复习方法(上)
2006-02-17
关注掌上高考


  1月21-23日新疆乌昌地区首次统一举行的高考一模9门单科成绩已公布,考生、教师如何在下阶段调整教学计划,在4个月后的高考中拿到理想的成绩,为此本报独家特邀乌市教研中心专家对此次考试进行评析,为教师、考生在下一阶段的复习提供指导意见。今日刊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的考试评析。明日本报将继续推出其他学科的评析及复习方法,敬请关注。    

  语文

  语文教研员:李百昌

  “一模”命题突出了“能力立意”的思路。考虑到学生是刚完成第一轮复习参加完会考的具体情况,“一模”难度设置“略低于高考”。主要使学生感受并进入高考思路。从考试情况看,总体成绩还不错(虽然有非统一阅卷的背景),难度也合乎略低于高考的预设。

  从答卷情况看,第五题(文学阅读)得分率偏低,难度偏大;第一题(基础)、第六题(语用)以及文言翻译题得分率也不理想。总的来说,学生语文总体水准尚不到位,应试思路、方法也不到位,这正是下阶段复习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下阶段的复习中,要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把握与基本能力的形成,并把这作为整个复习应考的基点。同时,整个复习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语文能力。依照“考试说明”全面复习,认真梳理。并把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作为重点,有所突破。并加强思维能力和语感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全新语境语言问题的能力和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

  学生要提高复习的计划性和科学性,提高复习效率。依自身学习情况制定计划,避免盲目性,有良好的复习结构与复习节奏。同时教师要总结规律,授以方法,并精选复习材料,以保证复习的高起点。全国及各省市高考题每年有十余套,建议编组采用,并应用“一模”资源,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注意复习的开放性,联系社会生活,扩大学生视野,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语言运用。

  数学

  数学教研员:曾世威

  命题注意了试题的多样性,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题目,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题目,研究型、探索型或开放型的题目。让考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研究问题的本质,寻求合适的解题工具,梳理解题程序,为考生展现其创新意识发挥创造能力创设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依据了概念性强、量化突出、解法多样、充满思辨性学科特点,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数学能力的考查,注重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实性,重视试题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努力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

  从统计数据文科数学有效分66.81、难度0.45;理科数学有效分84.76、难度0.57及考生感觉看,数学一模试题难易是适中的,考生反映良好。

  在下阶段的复习中,要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定律和公理的辨析比较和灵活运用,做到理解、综合、创新。理解就是力求对中学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从局部到整体,多层次、全方位地融会贯通,有意识地培养分析理解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定义、定理、公式的复习,做到弄清来龙去脉,沟通相互关系,掌握推证过程,注意表达形式,归纳记忆方法,明确主要用途。

  综合,是指将不同学科、不同单元、不同年级、不同时间所学的知识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提炼加工,建立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记忆、提取和应用。

  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发现新问题,拓宽和深化所学的知识领域,不断增强应变能力。为此,每个考生应注意根据学过的知识去发现和挖掘书本上没有的和老师没有讲到的问题。如理解一个概念的多种内涵,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即一题多解),对具有共性的问题总结解题规律(即多题一解),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复习要明确方向,减少盲目性、打好基础,突出结构、强化思维过程,努力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增强实践意识,重视探究和运用、调整心态,不急功近利、忌一味追求难题、偏题。

  英语

  英语教研员:张鲲

  英语模拟考试以2005年高考命题取向为导向。听力材料的选取本着注重语言真实性的原则,语言材料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考题类型有考查逻辑推理、分析、判断题以及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题;简单的数字运算题等。单项选择题考查语法和词汇知识,由于本次模拟考试的范围是以2005年至2006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进度为准,故有意适当加入新教材的部分扩展词汇的考查,以配合一轮复习,作到及时反馈。

  完形填空题保持了05年高考的模式,以“我”来叙述故事的发展,故事的情节紧凑而富于变化。考查点是以动词为主体的实词考查为主,名词、形容词、介词等词为辅。阅读理解的选材有人文类、科学类、网络广告类、生活伦理类等,力求在风格和难度上与近年高考保持一致。文章的排列不是按照难度梯度排列,而是遵循了高考的模式进行随意排列,以期让学生尽早适应高考的形式。短文改错题采用了一、三、六模式,即一个正确,三个多词或少词,六个错词的形式,难度不大。涉及的内容有:词汇、句法、行文逻辑等。书面表达题是根据“Polo”牌轿车的图及英文提示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设计旨在贴近现实生活,使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时代感同时体现语言为交流和交际服务的原则。文章要点提示所采用的形式是为学生的构思和写作创设更大的空间,避开屡禁不止的逐条翻译。

  本次英语模拟考试理科平均分为89.13,难度系数为0.59;文科平均分为83.38,难度系数为0.56;从文理科的标准差来看,文科考生英语两极分化较为严重,故平均分低于理科平均分。从整体考试情况来看,建议进一步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和应用,关注结点知识(主干知识与支点知识的结点);重抓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地培养。尤其是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地培养,从而使考生适应近年来考题注重思维过程考查这一变化。

  物理

  物理教研员:王占庄

  本次测验着重考查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试题非常典型,几乎每道题都可以看到复习资料中习题的影子,物理过程比较典型,基本方法含量较高。本次测验统计结果是,全市平均分55.36分,标准差22.14,从以上数据和各校了解的情况反映出以下两个方面: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但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虽然本次试题难度适中,略偏易,全市平均分也较高,但从标准差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有畏难情绪,部分学生甚至放弃了对物理的学习。

  从本次测验看,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的不够透彻、不够全面、不够系统,今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提高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是构成物理学的基础,基本知识是参考、判断、解答问题的根据。基础知识是高考的重点,也是能力生成的前提。零散的知识积累,难以发展能力,只有将知识系统化,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形成能力。

  同时,今后的复习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典型物理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利用典型的物理过程模型,挖掘典型过程在物理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不要盲目地进行大量练习,集中精力理解一个典型过程模型,搞懂一类问题。重视每一个问题的状态和过程分析。每分析、解决一个物理问题都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型,涉及到什么概念,应用了什么规律、采用了什么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此外,从本次测验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兴趣不高,信心不足,导致分化严重,教师应在今后的复习中,对基础好、中、差的学生都要关注,尤其要关注基础较差的学生,使他们增强信心、提高兴趣。

  化学

  化学教研员:杨庆元

  此次试题主要突出了基本理论和元素及化合物两大块的主干知识(约占85%),试题有较大的覆盖面,同时也突出了重点知识。试题难度适中。试卷题型采用了单项选择、填空、实验和计算四种题型,选择题20个小题共60分,填空题3个小题共18分,实验题2个小题共15分,计算题1个小题共7分。主观题和客观题比例较恰当,试卷长度和考试时间也比较协调,基本能保证中等水平的学生在100分钟内完成。

  化学试题以“常规”题为主,有一定的区分度,着重考查了高三理科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试题中也有适量的“开放性”答案。

  从整体成绩看,多数考生通过第一阶段的复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能力,基本上达到要求。但某些试题得分率较低,反映出理科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不够全面,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够强。

  中学化学教学一定要做到细、清、活。细就是要全面细致地复习,回归课本,不留“死角”;清就是要对化学基础知识力求清楚,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本质要清楚它们的内涵、外延及应用范围;活就是要把化学基础知识内化,形成知识网络,做到灵活应用。

  同时,要继续加强化学实验的教与学。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大多出自于中学化学课本中的基本实验,也是理科学生一直难以突破的难点之一。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对课本中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的延伸和拓展,切实培养和训练学生化学实验方面的各种能力。对课本中的典型实验要从理解实验原理、仪器的选择、实验条件的控制、现象分析、结果解释、结论的得出、评价创新等方面加以复习;也要注意实验细节的梳理,不要盲目地做那些漫无边际、脱离教材的实验题,以免偏离高考方向。

  还要注意研究“两纲”,把握化学高考的方向,认真研究和把握可靠的、具有指导性的信息,分析参考有价值的信息。对《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2006年化学学科高考大纲》的内容一定要进行认真地研究对比,注意《2006年化学高考大纲》中的考试内容与去年相比,是否有微调的部分,考试要求有哪些调整。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方法,把握高考复习方向。

  教师对学生能力地培养一定要有计划性、针对性和有序性,经常用近几年的化学高考试题训练学生,要做到精讲精练,努力走出“以量取胜”、“题海战术”的误区。在复习过程中,要解放学生的思想,给学生适当思考和消化的时间;要促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保持清醒的头脑,思维灵活敏捷,更要注意心理调节。

  生物

  生物教研员:苗玉英    

  本次检测生物试题,根据学生的复习进度,内容包括高二必修教材绪论至遗传、高三选修教材的全部内容,未涉及进化与生态和实验设计的内容。乌鲁木齐地区考生平均成绩49.57,标准差19.23,难度系数0.59。试题具有覆盖面广、强调基础、重点突出等特点。试题在考查的范围内,几乎覆盖各章节。从绪论到遗传和变异、微生物与发酵工程都有所涉及;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掌握情况,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如非选择题中的41题是课本中的几种最典型的细胞结构图,43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45题是DNA复制、转录和基因分离规律的简单应用,这些都是进一步复习和提高必备的基础知识。

  试题在全面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突出了对生物学科主干内容的考查。从各章节所占分值可以看出,试题突出了对细胞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共19分)、新陈代谢(共28分)、遗传变异(15分)和调节与免疫(共17分)的考查。

  标准差19.23说明考生两极分化情况比较严重。Ⅰ卷中第1、11、12、20、27、28、29、30、39小题,学生得分率较低,反映出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不准确,理解不透,审题不仔细,学生的思维缺乏整体性,如第1题中的应激性和适应性、繁殖与细胞增殖的概念不清,第11题、12题是未认真审题,第20题和28题是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推理的能力不够而失分。第29题失分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农业生产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第27题反映出学生对必修本和选修本中的激素调节知识未进行整合,说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

  Ⅱ卷主观题考生失分的题目主要是:42题和46题。

  主要原因有:①综合程度提高,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解不够准确,缺乏知识的系统性,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②选修教材内容掌握得不好;③学生的不适应,由于绝大部分学校生物学科第一轮复习并未完成,学科内综合的练习做得较少,学生思维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今后复习中,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本质,弄清它们的内涵和外延,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将前后知识形成网络,加强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之间的融合应特别加强。与生产、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使学生能用基础知识解决和解释生活、社会、自然中的现象,做到灵活应用。

  教师应有计划地培养各种能力,如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提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也包括解题技能的训练,如审题能力、读图。

  地理

  地理教研员:武卫

  考察学生能力,包括读图和作图能力。在此次测验中,有14幅图让学生判读,包括晨昏线、等高线地形、地图剖面、地质剖面、斜率判读和大小比较等。作图方面,虽不要求当场作精确度很高的图,但以迷惑度较高的图形让考生选择。如果平时作图经验积累不足,很容易判断失误。同时,在区域中突出西北及新疆特点。与全疆普通高中会考一样,高考试题带有强烈的地区特点,新疆地区的考生不可能选择非西北地区的试题作答,这是教育行政部门选题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每年全国的几套高考题中,不管编号是几,总是西北地区通用卷。鉴于此,在诊断测验中我们重视并细化中国地理中的西北地区及新疆地理。从统计出的数据看到,文科重点班地理科平均分为71分,有效分58.51分,难度0.59,平均分只有51.43分(及格率不到40%),标准差达14.65。重点和大专(36分)的地理上线分数差一半,可知文科班学生地理成绩差异太大。两极分化严重。另一方面,考生整体水平不高。其原因是因为从难度一样的生物、地理两个学科的有效分看,参加考试人数为9718人的生物倒比参加考试人数为3662人的地理学科还高。通过此次考试,考生要加大能力训练,减少死记硬背。通过一轮系统的复习,学生已经多少掌握了自然地理的规律和区域地理复习的方法。为了进一步巩固复习成果,结合第二次模拟考试将要增加的高中选修一和二教材内容,建议师生们针对每位同学自身的地理知识水平,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从识图、认图、绘图、析图的技巧方面,从审题、答题的能力方面,从运用地理原理准确解释地理现象方面,逐一进行自我训练,切记对零散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提倡对知识的前后因果联系起来分析问题。要加强对地图的运用。地理学的地图各种各样,历年高考总是在地图上翻出些新花样来,不妨平常就自己多翻翻。

来源:新疆天山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