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备战2010高考文科: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成绩
2010-03-17
新浪网
关注掌上高考


  对高三生来说,一年最短的不是2月份,而是三、四月份,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多学生以为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定型了,感觉再怎么努力也效果不大,每天都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各层次学生都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出来。

  那么我们要怎么样备考、要怎么样调整自己的心态,让三月份备考效果有质的飞跃?其实每个学生表面上水平趋于平原现象,但是实质上还没有最大化的利用到自身的水平。因为很多学生这时候依旧花大力气钻研题目的解答原理,还没有真正了解到做这道题的意义是为了下道题有帮助,前面我们提到过如何从学生转变为一个考生,看来很多学生还有点懵,这么说吧,好比方大家都会写汉字吧?大家怎么学习写字看字的形状、知道笔画顺序,就学会了。没有谁去研究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这一笔这一画代表什么意义?想知道为什么,只好去问造字的老祖宗仓颉了。研究为什么有这一笔这一画显然不如研究字的笔画顺序及结构。大家对待试题的时候,花费大量精力去研究这道题的道理,是很不值得的。我们要像写字那样,做题按照固定的方法和顺序,就如你所认识的所有汉字,都是运用相同的结构笔画构成的,那么考题也一样,在大纲范畴内,拥有固定的知识点构成的,很多成绩较好的学生已经下意识的会用到这种思维做题,所以他们能够适应任何题。那么我们要在三月份弄清这个道理,才能在现有水平基础上有质的飞跃。

  所谓的最大化利用自身水平指的是以你现阶段接受、学习能力水平的情况下,制定最有力的发展规划。下面我们按照下面三个方面来具体的谈一谈各层次的同学们该如何达到最大化利用自身水平。

  从备考心态:成绩起伏较大的学生这时候不要慌乱,宁愿花费一点时间找出成绩起伏的原因,不要去找借口说考试时马虎了,没状态之类的,这很可能是知识点瞬间遗忘或者考试时审题的方法不对,考试时想的太多,或者思维不严密,老是遗漏条件等,给自己做个归纳总结,如数学中特殊值的讨论,k的取值范围分析等。每次考试或者做这类题的时候都要告诉下自己,要不要分析。在心态上要以自己能考高分来激励自己,注重日常做题备考中调整最佳状态,注意挖掘自己起伏不定的毛病,表面上看花费很多时间,但是对高考是很有益处的。

  成绩较低的学生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认为自己这时候说什么都晚了,毕竟下学期才开始,有很多不可变的因素,如果能够做到前面说的以考试的心态去从新认识考题,将能很快的抓住做题思路,从而迅速提高成绩。有的同学表面上看去没有任何提高,但是到了这个阶段,正是突破的时刻,也许加把劲就上去了。可是往往因为成绩有落差导致和学校进度跟不上,备考效率也不是很高,这时候应当以自己学习为主,在心态上要保持“暂时落后”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达到和其他人一样的高度,况且,大家如果多去了解一下,水平处在这个程度的学生群体是最多的,我们的目标是在这个群体中脱颖而出。

  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注重平稳的同时还要以“结果一切未知”的心态来进行备考,注重稳定自己的基础分,同时攻克难题,毕竟高分是建立在基础分之上,千万不要一味的追求难度,即使做得很顺畅,一来花费时间,二来过度耗脑,造成精神疲惫,对大题难题我们本着一遍做题的原则,一遍做不出,就直接参看答案,弄清解题入手点及求解思路过程即可。

  其实不论处在哪个层次的考生,在高考中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和劣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态度,在备考和做题过程中加大思维的比例点去学习,减少不必要的死记硬背,形成客观的审题习惯,在做题过程中提炼解题步骤,哪怕只有一点点心得,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从备考方向:不论哪个层次的学生,最好都严格按照考纲划定要求去评估自己的能力,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损耗,当你辛辛苦苦学了一堆,发现今年考纲不做要求了,而其他一些要求的东西却被忽略了,导致丢分,这是很可能出现的状况,虽然历年考纲变化不大,但是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有极强的指导性的,我们要结合考纲,进一步以自身水平为参照,每天进步一点,每学科进步一些,这样成绩可以稳步上升。如果考纲读的不是很明白,可以参问老师,这样较为容易抓住备考重点。

  至于各水平的学生,都希望在备考方向上不以他人为目标,以自己为本,每天和自己比是否进步了,和题目比,是否今天可拿下昨天不会的题了,尖子生注意维持状态,适当做些难题,中等生注重稳步提升,抓住考纲要求的80%基础、中等分,成绩较不理想的,多注意下解题过程,并将重点放在基础及中等部分容易得分和容易丢分的题目,成绩起伏较大的的同学建议多限时做套题,来达到稳定发挥的目的。

  从备考方法:这里就落实到具体学科了,至于分数较好的同学,已经具有自己较为完备的方法,就不做过多说明了,这里以中等偏下的角度去给同学们做出各科的一些简单建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