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今年考试大纲的变化及以往的体会和经验,有如下几点想法:
1.稳中求变主观题考查力度加大
全国卷第一大题共12分,较去年减少两道小题,估计今年不会有什么改变,可能考查的知识点要做一下调整。
辽宁卷会效法全国卷在题量上做以调整,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而且今年将降低难度。已增加的主观题分数,如文言文的翻译、诗歌鉴赏、大阅读取销选择题的形式不会有大改变。
2.降低语知难度
以往的高考语文卷语知部分难度较大。语知的题量大而杂,引导学生去死记字音、字形、词义辨析等,甚至漫无边际地死背《近义词词典》、《成语词典》、《熟语词典》等。这种做法,花时很多,收效甚微,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以往命题的选材不重视课本,导致相当一部分学校不重视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重复繁杂的语知训练上,使得原本最富有文学性的语文教学越来越乏味。有些学校第五、第六册根本不教,或粗粗讲一下古文,就引导学生一头扎进题海里去了。其实,中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华。认真阅读钻研这些优秀的文化精品,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根本的手段,因此高考语文命题必须以语文教材为主要依据。
一般来说,高考语文的均分总是低于其他学科。所以,应该降低语文试卷的难度。具体地说,如拼音、错别字等,高中语文教学是处处设防而又防不胜防。有老师建议,这些内容只要把中学课本、读本中涉及的富有生命力的字音、字形考查一下就行;成语、熟语、名篇名句默写等试卷考查,最好也限制在教材的范围内,不然真是漫无边际,无所适从。
3.继续加强对语言运用的考查。
高考越来越注重对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这种能力的考查,近些年来,高考试卷尽量减少了非能力性考查的题目,纯粹考记忆的题目逐步减少。今后的命题会更加突出能力考查,适当减少一些纯知识内容的考查。
4.试题材料的选择突出时代感,贴近中学生实际。
语言知识和综合表达题在选择语言材料时,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中学生的实际,并努力渗透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这些材料有利于引导中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开阔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试题选材的时代性,密切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相结合,凸现人文性是高考语文试题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2005年命题的基础上,坚持稳重求变、变中求新,因此一定要认真学习、研究2005年全国及各省的文综试题和历史试题,这是探讨2006年命题趋势的基础。有的人往往脱离当年试题,到第二年春天空谈命题趋势,实际上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1、在命题原则上,继续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为主,以人类所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巧妙地将理论观点、史学方法、思想素质和教育功能渗透其中,全面考察学生的人文知识及基本素养。考前复习时,建议把《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分解为若干单项要求,把每项要求中的行为动词提出来,逐项进行训练。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在临场遇到新问题时,所具备的思维应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迅速调集储备信息,根据设问要求组织答案的能力。
2、在内容要求上,继续强调考查学科基础主干知识,大力摒弃繁、难、偏、旧的内容,依据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试题用语、答案用语也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重点考察历史学科的教学重点和主体知识,强调综合基础上的知识再生和潜能发挥。当前最重要的是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看问题、想问题时,把任何一个小知识点都要放在一个知识体系中,这样的最大好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让一个个没有生命力的知识在体系中被重新激活。
3、在试题设计上,仍将坚持稳中求改,稳中出新的命题原则。一份成功的试卷应该是继承和发展的有机结合。估计基本题型、试卷长度、学科配分、跨科题量、难易程度等会相对稳定。历史选择题还可能出现用独体(1-2题)选择题调节知识覆盖面过狭的问题;密切注意材料题的发展趋势,可能出现何种题型,2006年将可能继续推陈出新,注重把教材以外的图片、图表与教材主干知识、现实生活相联系,扩大思维空间,突出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理解运用基础原理和空间思维的能力。跨学科综合题,将更加注重社会热点与学科主干知识的磨合,贴近学生认知层面。区域历史、地方史的考察,仍会出现以书外情景、社会素材入手进行设问的试题,知识的落脚点仍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
4、试题介入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人文精神 估计考查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现代意识的试题会有所增加,特别是开放意识、和平意识、科技意识、发展意识、环保意识、国际意识等。
文科综合考试的侧重点之一就是对学生人文综合素养的测试。在新课程标准中,历史教学目标能力方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新增重要内容是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如卷三37题对人权的关注,使学生的情感转移到追求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平等的理性思考上来。
5、在答案设置上,将更加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点,尽量贴近中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参考答案将坚持统一与个性结合,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适当增加开放性设问的试题,以有利于中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关注四个热点,即社会时政热点,与中学历史教材联系密切的学术研究热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热点,历史教学改革的热点。这四个方面在2006年的命题中都会比2005年有更加明显的体现。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