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4月九师联盟高三联考--在改革逆境中砥砺前行,在创新发展中实现民族复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言中谈改革之路时说:“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材料二:
京张线上的一草一木可以作证,京张之变、铁路之强,如詹天佑所愿。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百年京张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变革与传承,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见证着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民日报》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内涵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评分标准】
上 中 下 一类(60-54) 60-58 57-56 55-54 二类(53-45) 53-51 50-48 47-45 三类(44-36) 44-42 41-39 38-36 四类(35-0) 35-25 24-14 13-0
一类作文应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能对材料信息进行深刻分析;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具有思辨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明显具有发展等级的特点。
二类作文应文风端正,文脉较清晰,文气较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符合题意,符合试题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能对材料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观点明确,逻辑清晰,结构较严谨;表达准确通顺,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具有发展等级的特点。
三类作文应文风端正,文脉基本清晰,文气基本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基本符合题意,基本符合试题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对材料信息进行分析;观点基本明确,逻辑合理,结构基本清晰;表达基本通顺,能够运用一定的词语、句式、修辞等;基本具有发展等级的特点。
四类作文文风基本端正,写作基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偏离题意,脱离试题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基本没有对材料信息进行分析,观点不明确,结构不清晰,不具有发展等级的特点。
【写作提示】
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
材料一是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言中所讲的一句话,告诉人们,改革之路从无坦途,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做好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改革进步总是会遇到阻力,需要我们坚强勇毅和笃行不懈。
其蕴含的道理是:人的精神在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和改革中具有能动作用,勇毅、笃行的精神品格。对于改革实践尤为重要,弥足珍贵。
材料二是以中国铁路的发展为例,指出了京张铁路百年变革的成就与意义。
其蕴含的道理是:只要具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可以实现零的突破,而且可以超越、领先。
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
①改革之路无坦途,既要投三华高笃行,又要自主创新;
②自强自立,勇于变革,方能飞跃;
③在改革逆境中砥砺前行,在创新发展中实现民族复
天一大联考“见”“知”关系
(以下来源于语文侠客)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出自战国列御寇的《列子·说符》。其基本含义是,看见外表就可以知道内里,观察过往就可以预知未来。引申含义为,由表及里,透过现象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以史为鉴,学习历史可以掌握未来的发展规律。在对历史的连续性思考中,做到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墨子说,“以往知来,以见知隐”,意思是可以用过去的事来推断事情的发展,用出现的事来推知隐微的事。《吕氏春秋》说,“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汉代董仲舒说,“不知来,视诸往”。
对“见”与“知”的思考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对现代人也很具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见”与“知”之间关系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关键信息归纳:
1. 《列子》“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见“外”知“内”,见过去知未来
2. 由表及里,可以由现象看到本质;以史为鉴,掌握规律,知所来,识所在,明将往
3. 墨子“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用过去推发展,有出现的事推知隐微的事
4. 《吕氏春秋》说,“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意义基本同上)
5. 汉代董仲舒说,“不知来,视诸往”(不知将来怎样,那就看看以往。意思是,历史是面镜子,对照以后就可预知将来的结局)
写作任务:
对“见”与“知”的思考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对现代人也很具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见”与“知”之间关系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核心元”“见”“知”立意推断:
一. 见“外”知“内”,鉴(见)往知来
二. 见表里,观兴亡,知所来,识所在,明将往
三. 见微方能知著,见著亦能知微
结合18岁视角确定下水文写作立意为:
一.见“外”知“内”,“见”历史,“知”兴亡
二.知所来,识所在,明将往,见天地、见众生、见小我,知大我
三.见微方能知著,见著亦能知微,历史于无声处照亮未来
接下来提供语文侠客“见”“知”关系下水问以供参考:
见来处,知归途,明所往
语文侠客
许多年前,太阳东升西落,本没人发现,不知是谁,对着苍茫天宇“呀”的叫了一声,人类文明至此开始。后来,人类无数次站在历史的刻度上回望、俯视、远眺,终于懂得见来处,方知归途,终明所往。
见来处,知归途,知其所来。
见来处,是“见”外“知”内,知归途,是“见历史”知“兴亡”。我常想我们所在的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几乎超越了以往所有的时代,在这样纷繁多元的时代,不知你是否还有见外知内的意识和能力?在互联网洪流裹挟的今天,多少年轻朋友对历史无知与曲解,不知归途,不系兴亡,那么,你如何见历史知所来?
看到国耻纪念日着和服在南京街头哗众取宠的网红冲上热搜内心是惶恐和悲哀的,个例的背后是对历史的整体性抹杀,打着“穿衣自由”次元文化幌子只是表象,内里还是麻木与愚昧,对历史耻辱的忘却是一部分年轻人来处与归途的迷失,忘却所来,不见天地众生,只看见矮小丑陋的自己。
知所来,识所在,明其所往。
知所来,是见“本”知“源”,识所在,方鉴往知来,明其所往。历史总会在无声处照亮未来,从屈原《天问》到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从万里长城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钢铁长城”;从丝绸之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对历史的溯源与关照从未停止,知文明所来,便从本民族文化深处觅得天问来叩问广袤星河;知历史兴亡背后的对立与合作,始终让人民军队为人民;见丝路中国给世界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绝佳方案。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知所来,更壮阔的历史已然启程,明所往,更伟大的胜利还在前方。
国耻日的和服,叩问苍穹的天问一号,这对举在一起的重大突兀感无疑是一种警醒。是我们应对归途、来处、所往的深刻反思,是对“见”“知”的重新审视,那不可忘却的,那必须传续的,那未曾磨灭的,都是洞见过去后一件件鲜活生动的历史,以历史为参照,我们方能将远方真正眺望,看见未来,看见星光。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有位哲人曾调侃人类从历史中洞见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未从历史中洞见任何教训。作为十八岁的青年,我们不应如此悲观,应深切体会“见”“知”关系,能见来处,知归途,明所往,从而洞见更大的世界,见天地,见众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推荐高校
1
山东交通学院
2
邯郸学院
3
保山学院
4
新疆医科大学
5
唐山学院
历年分数
6
海南大学
7
四川工商学院
8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9
北京联合大学
10
长安大学
11
六盘水师范学院
12
武汉科技大学
13
西南财经大学特拉华数据科学学院
14
凯里学院
15
齐鲁理工学院
16
成都师范学院
17
中国民航大学
18
山东农业大学
19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20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