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因为从小,从文化的最开始的时候,就缺乏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所以我们容易迷失在物欲中,容易迷失在学好数理化,学好英语,就能够打遍天下,因为它们有用。我最痛苦的,我从硕士、博士一直念的都是文学呀。我最痛苦的是,多少人天天问我,文学一个月挣多少钱?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家奖,大家采访莫言的时候,一般报道的都是莫言买了一套房子。我们一定会把任何一门科目折算成金钱来去衡量。我没有说金钱不重要,我是说从我们今天怕鲁迅这一点,看出我们怕文学这件事,我们看出怕文学这件事的背后是怕什么呢,我们害怕一切没有给我们带来立马地见到效果的,立竿见影效果的实际的东西。
所以说,江西的高考作文题提示我们一件事情,什么人都可以写出一篇文章,发牢骚也可以,但是能不能写出高度来?不一定。这篇文章它还是考鲁迅,可是跟我们一般的理解不一样了。如果你再把鲁迅写成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篇作文是没有内涵的。所以如果考生真正了解鲁迅,他会说,鲁迅其实有太多我们不了解的,正是由于我们平时忽视他,所以我们才怕周树人。
主持人:就是说如果学生只是看到仅仅是“鲁迅”两个字还是不够的,他应该看到这个“鲁迅”背后所蕴含的一些含义。
国家玮:这意味着我们今年准备的材料就不能是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了,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知道鲁迅的《呐喊》、《彷徨》,我们还要知道鲁迅的故事新编,我们还要知道鲁迅的《野草》,我们还要知道鲁迅是一个多么优秀的文学家,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他。我们只看到了鲁迅骂人,但是鲁迅为什么骂人?鲁迅在《野草》中向我们传递了一件事情,用鲁迅的话说叫“拼命做,随便死”。
鲁迅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他在《野草》中写了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叫“死火”。鲁迅是看穿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什么?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死亡。但是,是不是因为人生的重点是悲剧,是死亡,我们就应该放逐自己。不是,鲁迅恰恰告诉我们,人生最后哪怕是死亡,也要把它非常努力地走完。所以鲁迅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实行者,行动者。真正的鲁迅,如果你去看他的话,你会发现,鲁迅的话叫拼命做,随便死。死是可以随便的,鲁迅早就看透了,人生的终点不就是一幕悲剧吗?所以鲁迅跟尼采在思想上也有相通的地方,人生哪怕是一幕悲剧,我们都要把它快乐地演完。所以,鲁迅我们看到他为什么那么拼命地与别人论战,批判国民性,为什么?因为他早就意识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变革是需要像他这样的人的。我们知道鲁迅在1936年临死的时候,写过一篇特别感人的文章,在鲁迅的所有文章中,我觉得鲁迅这篇文章是最让我感动的。
在冥冥中,鲁迅得了大病,晚上的时候,他想起来,想要去让他妻子把灯打开,看看周围他熟悉的一切。他的妻子以为他睡糊涂了,病糊涂了,没打。鲁迅清醒地说,我是多么想看看平时熟悉的书桌、熟悉的躺椅、熟悉的座椅,我是多么想看看平时熟悉的墙壁呀。一个大作家,在1936年,也是鲁迅生命的最后一年,向我们投射出鲁迅最伟大的东西。学生们不了解鲁迅,所以写不出好鲁迅。但是我们特别高兴地看到,今年就考了这样的作文。换句话说,如果你还用陈旧的关于鲁迅的理解去写鲁迅,你的文章分数一定低。如果你还把文章理解为你对于一个社会现象的简单剖析这个层面上,你能得一个36分,但永远上不了42分,永远上不了48分,更上不了50分。因为这篇文章上50分,学生必须把握一个思维的文化的高度,必须找到文化的高度、本质。所以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道题目。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