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选才推进招考制度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的分层与分类越来越明显,不同层次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潘懋元教授从学科结构类型的角度把我国大学的办学层次大体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和职业技术型3个层次。3种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研究型高校主要是培养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教学科研型高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职业技术型高校主要培养掌握应用性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本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分层分类客观要求高考改变以往用同一考试标准来为不同层次与类型高校选拔人才的做法,3种层次高校分类招生考试的改革势在必行。
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福建省高考改革把学术界有关高校分类招生理论转换成为政策实践,大胆探索多元化评价选拔体系,积极推进高校选拔录取模式的改革。在“逐步加大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的考查”的基础上,确定“积极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专业发展潜质的人才”为高校招生宗旨,积极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首先,经批准的省属“211”本科高校可进行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划出一定招生比例,试行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评价的选拔办法。其次,一般本科院校招生则以高考成绩为主要标准,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录取新生的必要参考。再其次,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在实施各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确定适当招生比例,不需要高考成绩,而依据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院校测试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招生。3级分层的高校招生制度突破了以往高招把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有利于各类高校选拔适合各自办学定位与专业发展要求的人才,也有利于中学打破以往将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与学生唯一指标的被动应试局面。
民主决策提高方案的合法性
高考方案实质上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行分配与调节的规则体系,而合法性是指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高考方案若要获得合法性并被贯彻执行,就必须符合社会普遍的规范而被社会公众认为是公平、正义、有效的,从而获得社会公众的心理认可与自愿服从。一项政策能否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取决于是否表达和满足了政策主体的利益需求。社会由不同的阶层、群体和个人组成,他们对社会资源分配有各自不同的诉求和主张,往往可能存在着激烈的利益冲突,为了实现社会发展与稳定,必须确定一个让各个阶层和群体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规则。
从本质看,高考方案是不同社会阶层与群体利益博弈与协调的结果,作为高考政策主体的政府、高校、中学、招办以及学生、家长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中学方面重视高考对教育的导向功能,对高考改革的关注程度最高,要求高考改革能够减轻中学的课业负担、有利于组织教学以及提高各自的升学率;作为高考“用户”的高校对高考改革的关注程度最低,只是希望高考能为高校选拔适合专业特点的新生,但又尽量不给高校增添成本与麻烦;政府偏好高考的社会稳定功能,要求高考改革尽量减少社会震荡,以社会秩序的稳定为首要选择;学生及家长对高考公平、公正的要求很高,而且希望高考改革能为自己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高招方面则要求高考改革有利于高招录取简便易行,减少招生的人力、财力与安全成本。高考方案的形成往往是这5个方面利益达成某种平衡的结果,但中学方面与政府方面的力量实际上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福建省高考改革方案的研制从一开始就重视高考政策参与的广泛性与决策过程的民主性,其显著特点是参与人员广泛、调查研究深入。福建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课题组成立后,在各设区地(市)召开了15场专题调研座谈会,设计了《福建省2009年高考改革草案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30032份。高考改革方案从研制到正式公布经历了广泛调研、集中研讨和论证报批3个阶段,课题组以命题改革、高中生综合评价改革以及高校录取方式改革3个问题为重点开展调研与论证,同时也对外语降分、分科考试、基本素养测试等问题进行研究。经过这些大量的工作后,福建省高考改革方案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来源:中国教育报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