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青年教师承受的压力过大会带来什么后果?
沈红:一定程度的压力会转变成前进的动力,但压力太大,青年教师尚未成型的学术翅膀可能折断。压力过大,又舍不得时间进行锻炼,不少青年教师会遇到健康问题。
不少40多岁的教授身体透支严重,老年性疾病早移,“三高”频发,甚至“英年早逝”。要知道,40多岁正是学术的黄金期!他们的早逝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损失,实际上也是国家学术职业的损失,是国家力量的损失!
我们应该给大学青年教师创造什么样的发展环境?
沈红:应该创造能使他们安心学术、安心教学的环境。首先,要给新毕业的博士留出合适的工作岗位,让他们的学习所长和工作所长相关联。高水平科学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型人才,学术是主导,应用只是侧面。科学博士不适宜到公务员办公室“端茶送水”,不适宜到职业院校“拿锉刀,开车床”。既然我们仍然在年年制定科学博士生招生计划,就该给他们提供适宜的岗位。
其次,对已经进入大学教师队伍的青年人,我们应提高他们的实际收入,让他们通过教学、科研就能获得体面收入,不用寻找赚“外快”的机会。
还有,资深教师应该给青年教师提供足够的职业指导。这一点说起来容易,施行起来还有些困难。一方面,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间存在利益关系,“老帮新”、“新长快”的结果是促使“老无用”来得更快。另一方面,资深教授喜欢自己指导的学生留校任教,然后再继续“带”,但对其他青年教师的关注和帮助不够。实际上,“海归”博士更需要本土大学教授的帮助和指导。
最重要的是,当前的学术职业评价体系已成阻碍大学青年教师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想要减轻他们的压力,改善他们的发展环境,关键是要改变当前的学术职业评价体系,特别是对新入职者的评价标准。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