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7 评价影响
教学质量是高校多方面发展(比如科研、创新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一环,教学质量评价需要被置于更广的背景之下,与质量保证机制紧密联系起来,用合适的检测工具为评价提供支持。
评价教学质量与评价支持教学质量提升的措施有效性是两个概念。然而不少高校在这两方面都表现不佳。比如高校为教师提供了职业发展课程,却不知道成效如何。高校进行了学生评教,却不知道评教结果到底对教与学产生了哪些影响。信息真空状态削弱了高校教学质量政策的力度,也无法准确有效地获得相关政策的效果。
与此同时,对现有评估的应用却非常有限。被高校广泛使用的就是学生评教。几乎每所高校都在做的学生评教一直无法真正与教学质量提升联系起来,越发显得鸡肋。教师无法看到不同评价的价值,而陷入一种评价疲惫的状态。教师要参与专业认知、高校审核、实验室科研评估和对论文的同行评价,还要接受院系内委员会的评估。当教学评价本身没有突出的关注点或者定位不准时,就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和不情愿。
为解决上述问题,OECD建议高校将教学质量评价放在质量保证体系和学校整体表现评价框架之内,删减不必要的评价环节,为每一项支持教学质量的活动建立评价机制,设置清晰的标准和评价原则,开发一系列评价工具,加强对评价结果的解读和使用。
为了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研发了教学标准框架。其目的是为了明确大学不同项目的目标,评价每个项目是否完成了这些目标,为教师提供教与学可参照的标准。教学标准框架围绕三大主题进行:教学、学习环境与课程。在每一主题中,麦考瑞大学会从七方面追踪表现:规划管理结构,政策,流程,资源,实践,成果,评估。这七方面追踪让高校能够在教学完整的投入—产出—反馈环节中定位教学表现。
教学标准框架并不是将设定的标准套到各个院系,而是鼓励院系主动汇报自己的表现,将质量保证和质量提升设定在同一流程之下。这一框架还颇具灵活性。它既能在二级学院使用,也可以由政府机构主导,在一批高校甚至所有高校中推广。澳大利亚政府曾为九所高校拨款,用于实践教学标准框架,并将其开发成在线工具。鉴于其有效性,后期还开发了适合评估研究生项目的教学标准框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