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泽芳教授。
一、以生为本:大学办学的第一理念
二、以爱为基:大学应有的人文关怀
三、以学为尊:大学根本的价值取向
四、以法为序:大学治理的基本方略
五、以变应变:大学发展的动力泉源
六、以和为贵:大学追求的文化品位
以变应变:大学发展的动力泉源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悄然来临,这既是一场巨大的经济转型,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对整个社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也必然对大学教育产生全方位的冲击。新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大学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面对种种机遇和挑战,以变应变,不断创新,已成为现代大学回应时代要求、引导社会进步和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泉源。
一、以变应变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辩证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变化既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也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形式。同时,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事物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变革自身,以适应不断运动变化的外部世界,这就是以变应变,适者生存之道。
以变应变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早在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为人处世“无可无不可”和“毋固”(不固执己见)、“毋我”(不惟我独是)等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
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亦写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也就是要求指战员善于根据敌我形势的变化,作出不同的判断和选择,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方可致胜。在现代西方的管理学界有一句名言:“管理的智慧从你认识到世界上不存在惟一最优的管理系统时开始。”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学者更明确地推出了“权变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在管理中要善于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不同的判断,寻求不同的管理方式;好的管理必须是因事、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可见,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与管理者都认同,“变”是不变的真理,以变应变既是事物生存发展之道,也是组织管理成功之道。
以变应变包涵着丰富的辩证思想。这种辩证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对一个事物或一个组织来讲,以变应变不是只考虑事物或组织自身的问题,而是要从事物或组织所处的整个环境出发,要从影响事物或组织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变化关系来权衡利弊,统筹考虑。二是被动与主动的统一。从事物或组织应变的角度看,环境改变了,不应变就无法生存,更不能发展,所以是被动的;从事物或组织自变的角度看,又反映了主体对变革的探索性,这种“变”既不是盲目的随心所欲,也不是无奈的随波逐流,而是在对外部事物变化的规律及发展趋势有了充分认识以后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动反映。三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以变应变作为一条重要的处世或管理原则,强调了变的主动性,但这种“变”不是绝对的,在变中包括着不变的成分,也就是对原有的事物不全盘否定,而是在全面、客观分析基础上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四是适应与超越的统一。应变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适应,但适应不是消极的应对,而是机动灵活的回应。适应可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可称为“维持性适应”,即对存在的“再生”或“复制”式的反应;中层次可称为“改造性适应”,即根据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和环境的关系作出必要的改造与调整后的适应;最高层次可称为“超越性适应”,即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后,主动超前地改变自己,以建立一种更有利于形成自身与未来环境良性互动的新关系,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的适应。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