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断创新是大学应变的永恒追求
大学发展必须确立以变应变的理念,在今天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思想。以变应变的目的就在于与时俱进:“时”就是时代的发展,“进”就是通过变革自身而得到的进步和发展,没有自身进步和发展的“应变”,只能是维持性适应,不能称之为与时俱进或“超越性适应”。以变应变的方式就是不断创新。创新既是推动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追求。
教育创新是包括大学教育、中学教育、小学教育等多层次多侧面的一个系统工程,大学教育创新居于整个教育创新系统的最高层次。大学教育创新可分为观念创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创新与环境创新等多方面,其中观念创新是核心,体制创新是关键,机制创新是重点。为适应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要求,大学必须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1.观念创新。思想一转思路宽,观念一变格局新。先进的办学思想、趋前的办学理念是实现大学快速发展的保障。
首先,在办学观念上要实现从单纯的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向努力成为社会经济的“动力源”和“思想库”转变;从追求大学的规模数量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从“重形式,轻特色”向“抓重点、创特色”转变。总之,办大学不能盲目攀高求大,而应根据整个社会和所在社区发展的需要及条件,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找出自身的强项和弱势,合理定位,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效益。
其次,在治校理念上要实现以下四个转变:即从“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改变传统大学的以知识传授与文化继承为中心的思想,把培养学生会学习、会生活、会工作、会合作、会创造作为主要目标;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通过育人模式的改革,变学生被迫接受教育为教育主动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注重人治向注重法治转变,不断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和师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从注重静态管理向注重动态管理转变,学校要经常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生源市场与就业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计划,不断改革学校内部的各项管理。
其三,在人才观上要实现下列转变:从只重精英人才向多层次人才并重转变;从只重专业人才向重“宽口径、厚基础、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从重会读书、会考试的继承型人才向重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新知识、会将知识转化为现实财富的创新型人才转变;从只重人才的共性培养向重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的人才转变。
此外,大学还应在质量观、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
2.体制创新。大学教育体制涉及到中央和地方、国家与学校、学校内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纵向隶属关系,也包括学校与社会、大学教育系统与学校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横向关系。它不仅反映着一定时期高等教育的性质,而且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速度及水平。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是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具有依附性、强制性、单一性与封闭性等特征,近年来虽经多次改革,且收效显著,但仍在多方面滞后于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百年的大会上讲:“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体制创新可从两方面考虑: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应通过深化办学体制与投资体制的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办学体制和财(财政拨款)、税(教育税)、费(学费)、产(校办产业)、社(社会集资、捐资)、基(教育基金)等多渠道投资的投资体制,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拓宽办学空间,盘活教育存量,优化大学教育的资源配置。
从微观的角度看,在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上也存在着多种影响创新的因素,如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对“领导”和“负责”的内涵及二者的关系界定不清,容易造成党政关系不明,职责难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领导创新能力的发挥;现行的重领导的目标责任、轻教职工民主参与的决策模式,重行政权力、轻学术权力的行政管理模式,以及重身份轻岗位、重晋升轻考核、重职级轻实绩的人才管理模式等,都不利于教职工积极性的调动。在学生管理中,重统一要求、轻自由选择,学生在选系、转专业、选课程、选老师等方面的自由度很小,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首先应在完善党委领导,强化校长权威,在实行好统筹管理的同时,建立和健全教职工民主管理学校的制度;其次应加快机构改革和编制改革,减员增效,提高办学水平和用人效益;其三是深化用人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干部目标责任制、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其四是加大改革力度,在总量增加的前提下,拉开档次和差距,建立按岗位、按任务、按业绩、按贡献分配的制度;其五是允许学生进行二次分流,鼓励学生自由选修,大力推选学分制,实行弹性管理制度。
3.机制创新。大学机制创新内容涉及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创新激励教师和学生的机制。首先,从教师来看,办好一所大学,必须有一批好教师。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功底、高超的教育艺术与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们是教学的骨干、科研的核心与改革的主体。为了形成这样的教师队伍,为了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大学应建立一套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也就是要给各类优秀人才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与丰厚的生活待遇。诚然,对他们也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必要的约束,特别要注重通过加强师德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与职业光荣感。还应逐步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教师,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切实保护他们应享有和应享受的各种权益。
其次,从学生来看,其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调动,需要创新三大机制。一是通过教学改革来形成学生自由学习的机制。这种改革的目标是使教学内容由强调专业规范与统一要求,变得更具有综合性与开放性;使教学方法由注重“满堂灌”、照本宣科,变得更具有启发性与灵活性;使学习方式由缺少自主、死记硬背变得更具有自主性与探索性。二是通过课程改革与招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来形成学生合理流动机制,如建立跨系、科的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在课程改革中压缩必修课程,重视综合课、加大选修课、增加活动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条件第二次选择专业,或其他特殊原因自由转换专业等。三是通过活动方式的改革形成激励学生创新的机制,如通过开设创造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组织各种创新活动,如课程设计、创作设计、发表小论文,进行创新演讲比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上寻找科研课题,要求学生“真题真作”,给学生打创新学分,评创新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体验成功创新的喜悦,最终达到充分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