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变应变是大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大学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只有坚持改革,促进发展,才能内聚人心,外塑形象,才能赢得社会的信任,占领较大的教育市场,最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大学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大学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动的关系,大学发展必须遵循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教育对人类社会的“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新的不适应——在新的基础上再适应”的过程,也就是以变应变,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适应的历史。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急剧的变迁之中,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国际上看,一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科技比重的日益增加;二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分配原则的深刻变化;三是国际政治格局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错综复杂的斗争局面;四是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以及表现在信息、贸易、技术、资金与教育等多方面的全球互动;五是多元文化思潮的形成,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价值冲突。从国内来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使我国现代化建设跨入新的发展阶段;二是经济体制转轨进入关键时期,对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着极大的影响;三是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导致了新的社会矛盾加剧;四是国际环境的变化、国际教育竞争的激烈,促使了各界人士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反思。急剧的社会变迁给大学发展提供了许多大好的机遇,反映了知识经济化、经济知识化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使大学教育的地位迅速提升;科学技术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大学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张;全球化趋势使大学教育的市场有了较大拓展;综合化与信息化趋势使大学教育的效率极大提高;产业化与社会化趋势使大学环境得到不断优化。社会大变革也给大学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如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与国际竞争的加剧对大学的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培养模式等都提出了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要求大学对自己的历史使命与社会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信息的共享与网络传输的自由,暴露了传统大学教育中存在的许多薄弱环节;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价值取向偏颇、社会分化加剧等也使大学教育面临着许多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大学如何紧跟时代的潮流,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惟有不断改革,以变应变。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也指出:“由于变革的范围广、速度快,社会已经逐步变成了知识型社会,因而大学教育和研究正作为个人、社区和国家的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作用。所以,大学教育本身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且必须进行从未要求它实行过的最彻底的变革和革命。”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