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高三物理学科复习建议
理解能力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陶昌宏
《考试大纲》中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五种能力中理解能力居于首位。
理解能力具体指“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没有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解决问题将无从谈起。因此理解能力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
分析物理过程是解决综合问题的关键
高考理综试卷物理试题中有四个非选择题,其中一个是实验题,三个是论述、计算题。论述、计算题都是综合题。通过这些题目综合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能够将一个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物理过程,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分析物理过程的良好习惯。在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应从三个方面加深理解,即学会分析物理过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学会等效物理过程——重要的思想方法;学会利用物理过程——学科能力的标志。
注重对实验技能和实验原理的考查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高考坚持对实验进行考查。考查实验过程中注重对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进行考查。在实验基本技能方面,如仪器的正确使用,测量的正确读数,基本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等方面进行考查。在实验原理方面,如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包括字母、图像、数据等处理,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对实验出现的问题做基本分析和说明等方面进行考查。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在实验的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和实验原理的理解上下功夫。
联系实际是高考命题的一项重要原则
联系实际是高考命题中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联系实际包括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简单的生产实际以及高科技领域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联系实际的问题一般来说,所置的情景、装置、方法等对考生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但解决这个问题所用到的物理学原理是基本的。这就要求考生能够根据给出的实际问题建立起与之相应的物理模型,应用物理学中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解决。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解决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提高考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陶昌宏)
文科综合:考纲修订更加符合教学实际
2006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作了局部调整和文字上的修订。各学科具体修订内容如下:
政治
增加的知识点:在经济常识第三章第(1)节“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中增加“企业兼并与破产”;在经济常识第八章第(2)节“对外贸易”中增加“关税”知识点。
调整的知识点:增加了“科学发展观”的知识点,并把它放在哲学常识“规律”一节中,但考虑到《考试大纲》在“时事政治”中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为避免重复,将“规律”一节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删去。“时事政治”中“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的考核时间调整为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
历史
文理综合的考试范围删除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的内容,只保留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部分适当突出了全民族抗战的内容,如增加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的条目;修订了一些表述不完整或修饰性较强的文字。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删去了“专制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冲突”改为“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等。
地理
2006年《考试大纲》的修订更加贴近中学的教学实际。如“地球在宇宙中”部分,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重复,删除了前者,保留了后者,使大纲更加简洁明了。对地球的运动部分,在自转和公转的周期之前,增加了“速度”的内容,以强调对速度的要求。
在具体内容上,对一些表述进行了修订,使要求更加明确、具体,符合教学的实际。如:将“降水的季节变化”,改为“降水的时间变化”,包括了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年际变化两个方面的内容;将原来要求的“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改为“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等,这样大纲的要求更加符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
为了突出并进一步明确在能力考核方面的要求,对图形语言的要求表述更加明确。如在原大纲中,对图形语言的要求的表述仅限于“降水量柱状图和等降水量线图”,容易造成能力要求仅仅就是对降水方面的要求,现在改为统一的要求,即“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这种改动一方面符合中学教学和历年高考的实际,另一方面明确了能力要求。对人口问题的提法改写为“人口的再生产”,增加了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因素的要求,增加“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就是考虑到我国实际国情。
2006年高考地理科的考试内容从内容的覆盖面和能力要求方面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动,微调体现在三个方面:删减了超出现行教材的非地理性的内容;对大纲中表述不统一的部分进行了改写,使各部分的内容表述更加一致,更加明确;对个别次级标题进行了改写,使之能够概括出具体的考试内容。
此外,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中,将“非选择题”改为“综合题”。因为“综合题”能更加贴切地表示试题类型。
相关链接 地理学科对能力的要求
地理高考是以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载体,以地理基本思维方法为主体,将思辨能力与实验实证能力综合为一,落实在现实的“区域”上。坚持地理要以“理”为主,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注重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阐释,注重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和评价实际问题。
自然地理的原理规律、人文地理的观点方法,都是我们认识地理事物进行思辨的“武器”。高考试卷中的选择判断,就是思辨能力的运用。非选择题中经常以实验的结果、数据、图表等作为资料,考查考生的观察、分析、理解、判断的能力,这也是地理学科所具有的理科思维的特点,应予以足够重视。
《考试大纲》中对文科综合曾提出过“记忆、理解、应用”等能力要求,但这是学习方面的基本要求,不足以代表高考的能力考查要求,特别是由于高考属于选拔性考试,一般要求很难反映区分度,也无法看出考生潜能的展示。在今年的考纲中,使用一种新的方式表达了高考对能力要求的区分标准,即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见下表)。
应用能力是通过命题设置的试题情境和考生解题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的,而考试的区分度,则在分析问题能力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此次《考试大纲》的修订,针对不同的能力目标,设置不同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空间,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展示其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
应用能力的考查具体体现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综合使用各种理论和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从实际问题中推导出理论和原理;根据理论和原理的要求,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描述或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复习进入冲刺阶段,既要考虑战略方向,又要重视战术手段,努力做到“举一反三”、“一举多得”。(梁侠 李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