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师韩晓君作客中国教育在线高考频道
中国教育在线高考频道联合玖久环球教育特邀名师韩晓君,为备战2011年的考生及家长做出全面的指导,以下为访谈实录:
韩晓君:很高兴跟大家讨论一下2011年高考前以及各科学习的一些特征,今天我们拿到的题目是如何应对学习,第二个考点如何收集,第三个、如何针对自己的程度,第四个、家长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进行复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2010年的高考,实际上在2003年新科标改革启动以来实际上很多考生现在在害怕,害怕什么呢?心里没底,到底新课标的改革,和我们将来以后高考的衔接到底是什么样一个衔接情况,实际上主要对接将来高考到底能给我们摊出一个考卷出来。那么在这之前,我想首先看一下我们每一个学生,以及指导老师,他们对这次高考的一个看法。那么,我们现在看,如何跨越2011年的高考情况,那么,针对2011年的初级大纲,因为我们现在拿到的地区,拿到的卷子,因为我们今天是以全国一卷来进行一个统筹分析。
访谈预告:10月19日新课标背景下高考,10月26日高三生心理问题,11月2日做一名合格家长
一、各学科如何记忆
在各科如何学习的题目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学习上,实际上最大的要点我们是记忆和理解。我们先讨论一下记忆,对于记忆来讲,从心理学,脑科学来看,记忆是没有遗忘的,但是很多人说,我为什么把昨天的事前天的事忘了,它是这样一个规律。我们先从这样最好的学习的规律来阐述一下。比如说第一,第一个最好的记忆方式,我们理解应该是运动记忆,就是说你现在学会一个技能,几年以后,那根本就不让你跟这个技能发生一个联系。打比方说自行车,很多学生都会骑,现在你学会了以后,十年二十年不让你骑,那么二十年以后拿着自行车,稍微准备一下你就会骑,这是运动记忆的特征,就像游泳一样,几年不让你游,那么几年以后你复习一下以后很快的就能畅游。第三一个记忆,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词汇记忆。第四个记忆就是我们说的影像记忆,我们转移过程嫁接,甚至最坏的说我们能否企图把它利用起来。我们在学数学的时候,我们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大概有这样一个情况,打比方说我们今天是礼拜二,那么今天我做了十几道的作业题,礼拜三我做了七八道,到了礼拜五,实际上正处在第四天,那么到第四天的时候,实际上不管你做多少题,礼拜二这个题从记忆上来讲应该是混沌的,到第八天全部归零是可能的。这跟我们的教育方法是有关系的,教育形式是有关系的。
每一个高中生,实际上都是想最大程度的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转化到他的应考技术上来,实际上都是这样一个方法,我们叫观念学习法。但是观念学习法它有一个毛病,什么毛病呢?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体系实际上发生一些冲突,比如说数学,我今天听完这节课我觉得,还可以,那么我正想把它巩固的时候,第二节英语就来了,实际上我没有一个长时间的储备,没有这个机会,或者说机会很少,时间很短。当英文上完了以后,你同样的想法,那么好,地理老师来了,紧接着45分钟以后,历史老师来了。所以一天的程序情况下,都是让学生形成了一个自我的记忆和学习方式。如果悟性好的学生,他们会在一定的情况下,更多的把知识体系影射到我们大脑的学习系统中来。但是,悟性一般的学生他就会形成一种,比较紊乱的这么一个学习状态。到晚上来讲,大脑实际上是一个混沌的。那这是我们一个记忆情况。
再有一个,每到高三以后,实际高二后半期也是这样,很多学生都是被观念化或者制度化的学习模式所操作着。你再到了大学里边就会发现,高三是一个竞争的,有些时候很能体会,我们在做很多年的高考毕业生的工作之后,很多上了大一的,甚至有大二的学生打电话发信息给我,说韩老师,高三那个时候非常值得怀念,那个时候才能体现价值,是拼搏。但是我们真正把自己放到高三,大家体会不到,觉得和高三是一个竞争,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这么一个事情,就是我们说的观念性的,制度性的。那么我们想说什么呢,当初我一个人模式化的话,模式化的学习、应用、解题逻辑,这个人的思路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我们在讨论学习方式的时候,我个人理解,应该加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兴趣化进来,观念加兴趣,我觉得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当你爱上这一门,那么你的原动力就会重组。我们说一个人在干每一项工作的时候,他都会有原动力和副原动力。原动力的操守,比如说我正常的学习,正常的努力,正常的作息,努力的去记忆,努力的去消化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副原动力是什么呢?当这一部分达不到目标的时候,副原动力就会挤占原动力,你在目标方向上。副原动力是什么?牢骚、委屈、妥协,有的是愤怒,有的是记恨,有的是怨天尤人。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