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国家重点学科
高考分数线
内容推荐
在线答疑
内容推荐
2012上海高考政治试题点评:精致与稳定
2012-06-14
关注掌上高考


  2012年上海高考政治试卷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概括:精致与稳定。课程立意、命题思路、试卷结构、难度和区分度保持相对稳定,而设问、材料选题、材料组织、答案和评分量表等具有明显的精致化倾向。在稳定中追求精致化,以精致化促进稳定,“稳定与精致”使考试能够更加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有利于学科健康成长,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一、材料选题精致化与课程立意稳定体现

  政治课是德育显性课程,因此高考政治承载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育人文精神的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试题的选题。综观整卷可以发现,大多数试题材料选题落于微观层面,题材生动,可读性强,贴近学生,如第37题虚拟一名网友表达对微博的种种看法,行文中借助一定网络语汇以增添情景真实性;第34题以“曹冲秤象”为例,并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一种问题解决的创新程序。另外,第33题涉及鱼精蛋白注射液短缺问题、第32题分析上海市政府扶持实体书店、第26题描述了一则著名的投资理财对比实验、第20题提供一组两会热点话题调查数据、第11题要求考生选择“居民闲暇时间效用”调查问卷的内容等,这些试题选题微小,但依然渗透主流价值观,意在引导教学更加关注具体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社会现象。

  二、材料组织精致化与命题思路稳定

  高考政治坚持立足书本、关注现实、体现能力的命题思路。这一思路表明,能力考查主要建立在材料分析基础上。从整卷看,今年考查识记教材内容的试题只有3题,共6分,而大部分试题考查的思维过程都以材料为分析对象,因此,今年试卷文字和图表阅读量都略有增加,但试题命制中注意到了材料组织与考查能力的匹配问题,去芜存精,力求没有冗余干扰信息。如单项选择题第21题材料引自毛泽东《实践论》,虽然有142字,但作为考查“运用哲学知识归纳材料实质”能力所需要的文本,阅读量并不为过,该试题的命制为选择题考查向较高层次能力迈出重要一步。再如简答题第34题,要求考生解释连环画中包含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联系的观点,试题答案并不复杂,而能否把握材料全部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区分不同水平考生能力差异的关键。

  三、设问、答案精致化与试卷结构稳定

  整卷内容分布、题型构成和测量目标权重等总体上保持稳定,但设问和答案都呈现精致小巧的特点。今年试题设问有三个特点,(1)向思维深处延伸设问。论述题“我国如何在立法过程中确保法律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从“是什么”、“为什么”的概念和原理间的逻辑演绎,延伸到“怎么样”的政治生活实践层面;(2)以具体知识点切入设问。如第33(1)题要求考生从“市场供应”的角度展开完整的逻辑推导过程,第33(2)题要求考生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由果推因,而第32(2)要求考生借助于“国家职能”知识推测政府扶持实体书店的目的;(3)选择设问指向清楚。大部分选择题不再使用“表明”、“体现”等,而以半开放句式设问,并使用与试题考查的能力相一致的动词。

  今年答案书写量比往年少了400字,控制在1700字左右,这与设问方式的上述改进不无关系。

  四、评分量表精致化与难度和区分度稳定

  今年高考政治开发了7个适用于不同评分方法的主观题评分量表,量表刻画了各层次能力考生之间质的差异,为有效控制难度和区分度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以往PTA或一般等级描述基础上,今年量表开发还增加了对答题模式和分数解释项目,这是评分量表精致化的又一个表现。如第33(1)题,量表编制首先解剖分析市场供应短缺原因的完整逻辑过程,再确定5个逻辑环节中的2个重要环节,以此描述4个等级水平上的不同答题模式,即认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不同的分数解释。如此设计,既能帮助评分教师运用答题模式和等级描述有效甄别考生,又能帮助教师通过分数解释了解试题考查的认知过程,对教学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今年精致而稳定的政治试卷提示我们:一是重视基础。政治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都需要充分的知识积累和储备。重视基础知识,不仅要重视概念、原理和逻辑,而且要进一步深入它们内部,探求政治运作过程,进而提高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二是增加历练。与其他课程不同,政治课十分关注并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这就使得政治课所学内容,与考生既十分“遥远”,又紧密相关。关注、分析并解决发生在身边的国内外时事,需要不断参与、历练,有助于增加对政治课程的理解和把握;三是提升能力。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政治课所特有的任务。这是政治课的内在要求,是考生从一个场域走向另一个场域,为步入社会做准备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需要。这就需要考生,不断提升分析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