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最新8道高考思辨类作文汇编(审题立意+优秀范文)
2023-04-11
掌上高考
关注掌上高考


温馨提示:模拟志愿填报用掌上高考,信息丰富准确,一键生成“冲-稳-保”志愿。点击此处,开始精准填报吧!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汉语里有“容错”和“容错率”两个词语。容错:就是在系统控制下允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情况。容错率:指允许错误出现的范围和概率。容错率越高,对效果的影响越小,容错率越低,对效果的影响越大。

  材料二:秦穆公重用败军之将孟明视,卫侯不因小节弃“干城之将”苟变,楚庄王“绝缨”护将得人心。同时,古人讲,“慈不掌兵”“慈父无孝子”。《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责备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没有了以往“温良恭俭让”的态度。

  上述材料谈的是“容错”的话题,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有矛盾。你认为怎样的做法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呢?请根据材料,从自身学习、生活感受的角度出发,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审题:

  题目情境内容由两则材料构成:第一则材料主要是提出并阐释两个概念——“容错”与“容错率”,并对容错率对效果的影响做了解说。第二则材料主要是罗列具体的事例来阐释第一则材料的内涵,即“容错”的价值。综合起来,前者是“容错”与“容错率”在理论层面的阐释,后者是其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表现,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也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基础和出发点。所谓“容错”,意指对错误的容纳,对犯错者的宽容,也即允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情况。“容错”体现出的是宽广的、包容的意识,可以为人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但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适用于容错机制,这里的“错”不是一般性的违法乱纪,而是非主观性错误,是在政策、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的错误。所以“容错”须有度,要正确界定小失误、小错误和重大错误的区别,不同性质的“错”要区别对待,如小失误、小过失,应当以宽松包容的态度来处理,而对于严重违反政治纪律、不了解情况就信口开河、甚至别有用心的错误言论,在社会上造成严重影响的,就不应该是宽容了,必须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因此,考生在审题时主要是围绕“容错”与否展现的“道理”和“矛盾”来展开思考,可以阐释“容错”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阐释“不容错”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可以阐释“容错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还可以根据“容错”主体的不同来进行思考,主体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其他个体或集体。

  本题的任务指令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作文话题的确定:要求考生以“容错”为话题进行思考。(2)写作重点在于:“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同时,从“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有矛盾”可以看出,考生需要在“容错”和“不容错”之间进行比较权衡。(3)对写作内容加以限制:要“根据材料,从自身学习、生活感受的角度出发”。(4)“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说明文体限制为议论文。本题通过对“容错”的理论阐释和事例的列举,引导考生对“容错”与否产生更富思辨性的认知。但是无论考生选择“容错”还是“不容错”,前提只有一个: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行文构思上,可以列举不同人对于“错误”的态度,在思辨中引出自己的观点,可采用“有人认为……有人认为……而我认为……”的方式凸显自己的观点;接着阐释“容错”的概念,分析错误的类型或原因,明确“容错”的意义,可以立足历史,观望当下结合各领域,但凡能体现“容错”利于自己、他人或团体的成长的事例都可以作为事例;然后从怎么做的角度分析“容错”后的做法,最后收束全篇。

  立意:

  1.容错有度,才能助力成长。

  2.工作精益求精,生活海纳百川。

  3.怀容错大度之心,赏海阔天空之景。

  4.成长困难重重,应有容错之心。

  【优秀作文】

  合理容错,助力成长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可大可小,而容错是对待错误的一种态度。相较于孔子不能容冉有之错,我则认为,合理容错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容错需有度。有度的容错,可避免酿成大错,亦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所谓容错,就是在系统控制下,允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的情况, 但容错一旦超出了限定范围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容错需有度。就如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一样,要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刚性。所谓“韧性”,就是法理不外乎人情,即包容那些危害不大且有特殊原因的错误。所谓“刚性”就是严格执法,对于那些严重危害公众利益且无悔改之心的错误,绝对不能容忍。面对学习中的错误也需容错,在学习中,我们要允许自己犯错误,不容错会让人畏首畏尾,甚至裹足不前。但是,容错绝不是我们学习中一再犯错偷懒的借口,要善于反思,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容错有度,才能在错误中不断成长。

  容错后需正确引导,使犯错者改正错误,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知错就改是人人称赞的美好品德,而我们也要给犯错者提供一个改错的机会,即容错;犯错后更需正确引导,使其改正错误,从而使其不断提升。秦穆公重用败军之将孟明视,卫侯不因小节弃“干城之将”苟变,楚庄王“绝缨”护将得人心。这些王侯将相,皆因能容他人之错而有所成就,而那些“慈不掌兵”“慈父无孝子” 的说法,则太过于绝对。如果一位将军因包容小错而受士兵爱戴,怎么就能说他不能掌兵呢?如果父母太过严厉苛刻,不能包容子女丝毫错误,又怎么能保证子女不逆反呢?所以,“慈”并不一定没有威严,而是需要容错,更能正确引导,从而使其改正错误,不断提升。

  容错需一个公平公正的前提:容己之错,亦能容他人之失。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对自己“宽容大度”,却对他人的错误过分苛责,甚至吹毛求疵。一位革命家曾说过,道德是用来律已的,而不是用来责人的。同样的道理,如果自己都不能保证不犯错,又怎能够要求别人做到尽善尽美呢!所以,我们不仅要合理包容自己的错误,也要包容他人之错,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皆会犯错,所以,容错很有必要,而合理容错更是不可或缺。只有容错有度,正确引导,容己容人,才能使其在改错中不断进步茁壮成才。

  6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世上总有一些人,做事时“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呢?

  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审题:

  “知不可为而为之”,语出《论语》,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是否意味着人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这一个“是否”揭示了问题的两面性。材料目标:引导考生认清自己,反省自己;认清现实,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

  如果简单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去给文章立意,不难得出结论,孔子将他的着力点放在“而为之”中的“为”这个字上。纵观孔子一生,他就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者,倾其毕生之力,践行仁政;周游列国,游说四方,虽“累累若丧家之犬”,却不改其志。孔子没有因为炎凉世态就失去信心,也没有因为政治风雨就逃避出世,相反他一直对所行之道充满信心,有毅力且坚定。虽然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也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但他从没停止躬身行仁,仍然积极入世挽救世道,怀着社会责任心和忧患意识,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行“知其不可而为之”事。给我们的启示:在困境中,要拿出埋藏在内心的勇气,树立自信心和坚定的目标,肯定自己的能力,表现出积极进取、孜孜不倦的态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力寻找脱离困境的方法。遇到困难而不为,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尽力而为起码能够减少失败率,从而增加成功的几率。

  但材料中“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又使文意出现了一个转折,这里强调了量力而行的观点。因此在审题时,考生一定要全面审清题干,找准角度立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分为多种情况,比如,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做成的希望,或者希望很渺茫,那么这样的事我们当然要放弃,就好比“挟泰山以超北海”,超出人类能力范围的事我们就不要去做;但有些事看起来似乎难度很大,但通过我们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是有希望做成的,而且它有意义,那么这样的事我们就不能轻易放弃,要坚持去尝试;甚至,有些事我们明明知道做不成,但它有价值,这个价值并非只是“经济”的考量,我们还可以从政治的、文化的、精神意义的角度去考虑,那么我们也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像我们的抗美援朝精神,明明知道冲上去就是送死,但为了不让后代打仗,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无数年轻战士仍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理清了这些,我们写作时就有了突破口。

  具体写作时切忌面面俱到,那样反而论述不清楚,只要抓住其中一两点深入论述就能说清楚我们的观点。可以先界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含义;然后分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意义;最后分析在何种情况下放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合理性。从而得出结论:鼓励“明知不可为而为”,但要考虑自身的力量是否能够“为”。

  立意:

  1.“为”需结合自身实力。

  2.量力而行是一种明智。

  3.“知不可为而为之”,争取做到最好。

  【优秀作文】

  在泥潭里舞蹈

  世上总有一些人,做事时“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呢?

  诚然,自身的力量在我们想要成功完成认定的事情时占据支配地位,但如果盲目地相信自己“认定”的事情,我们往往会落入狂妄的陷阱,失败的深渊。因此,做事时,我们不应忽视自身力量。

  其实,“不可为”在当今社会往往有着两层含义。一是“不能为”,也就是“做不到”,我们往往受限于自身的能力,但这并不应该成为阻挡我们追寻脚步的障碍。正如史铁生在遭受肉体上的巨大打击之后,坦然面对自己的局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开启了新的人生。个人能力的局限或许会影响我们的成败,但不能阻止我们的追求。

  二是“不应为”,也就是那些触犯道德底线甚至法律的人,他们明知自己走在通向黑暗的路上,但为了一己私欲“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择手段追求财富或地位,这种病态的追求会使他们的欲望不断膨胀,最终注定灭亡。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与我们自我实现的需求相背离,更与人类共同体的利益背道而驰。

  但是,这是否证明了我们不应挑战自我的追求?

  其实不然,王蒙曾言:“生命就是一场燃烧,是一场能量的释放。”每个人出生都没有能力,却背负着责任,是责任首先给了我们意义,我们才学会如何去追寻责任以外的东西。疫情期间,多少医护人员明明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小家庭,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奔赴了抗疫前线,这不是因为他们自身有足够的力量,而是因为他们有“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这是他们生命的燃烧,是他们能量的释放。

  因而,由此观之,自身的力量从来都不会成为我们实现自我的障碍。尼采赞颂人的生命意志,强大而不可阻挡,“知不可为而为之”是“知难为而为之”而非知“不应为而为之”。在我们追寻自我价值的实现时,自身的能力决定了脚下的道路是否泥泞,但是我的目光始终向前,朝着人类命运共同前进的方向。

  我们不知下一秒自己会不会死去,所以不要被自身所束缚。正如王尔德曾言:“不要虚掷你的美好时光,不要追求那些无知、平庸和低俗的东西。尽情去追求,什么都别错过。”的确,什么都别错过,哪怕是在泥潭里舞蹈,在镣铐下大笑。

<< < 1 2 3 4 > >> 共 4 页
站长统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推荐高校

  • 1

    四川轻化工大学
  • 2

    华北科技学院
  • 3

    沧州交通学院
  • 4

    西藏大学

    历年分数

  • 5

    吉利学院
  • 6

    西南医科大学
  • 7

    三亚学院
  • 8

    云南师范大学
  • 9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 10

    首都师范大学
  • 11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 12

    河北东方学院
  • 13

    西藏农牧学院
  • 14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 15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16

    河南科技大学
  • 17

    新疆财经大学
  • 18

    昌吉学院
  • 19

    首都医科大学
  • 20

    长江师范学院

推荐学校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东南大学

中职院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