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考题
这些最难的数学题,可能只用小学知识
最难的数学是什么?不是奥数题,也不是复杂的公式计算,而是切实运用到生活中的数学。昨天,作为面试的一个环节,那些看似简单、其实无处下手的数学题,让考生们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而学数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将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去。
“路人甲从A地点走到B地点,则首次到达的时间是多少?最快需要多少时间?”当考官抛出这么一道数学题,所有考生沉默了:“这太不符合常规了,没有预设任何条件,根本就无从下手嘛。”
第二题看似也很“无厘头”。题目给出一个类似棋盘的格子,一个人从左上角的A走到右下角的B,问考生推荐的最优路径是什么?给出一个简洁的行路规则。不少考生不明白:“走最短的路,这个答案小学生也会做啊,这个题目到底想要我们干什么?”
对考生的答案,考官邹云教授普遍不太满意。他告诉记者,第一题实际上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挑战。考生在做过的海量题目中得到过很多训练,而这个看上去有些变态的题目,则需要考生进一步收集信息解决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而要考生自己给出假设并提炼出运动规律,展示的是一种数学思维。这道题可以说看似简单,实际是高难度的。而第二道题,考生觉得无从下手,其实考查的是小学知识。“大家会凭经验做这道题,但是如何抽象成数学规则,给出最简单的、最容易机器实现的规则性描述,是一个重要的能力。”邹云说,有个考生答“向东-向南-向东-向南”的路径表述,这个答案是比较令人满意的。这就是一种数学描述。
“大师绝非应试训练的结果!”邹云说,这些数学题目并非全部需要答案,有些题目涉及知识域不仅不深,甚至还相当浅,但应该指出的是:答案是否标准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考生在面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概念清晰度与逻辑思维特质。无论加强版的应试训练能否覆盖此类测试题目,这种特质也不是任何训练可以成就的。“从这次面试来看,很多考生没有函数概念,只会计算不会应用,这是我们中学数学教育的失败:学的数学知识很多是抽象的、计算的,却缺乏实际生活的应用。”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