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24年高考作文怎么写?看看语文特级教师、名师的写作思路!
2024-06-07
光明社教育家
作者:
关注掌上高考


温馨提示:模拟志愿填报用掌上高考,信息丰富准确,一键生成“冲-稳-保”志愿。点击此处,开始精准填报吧!

  一年一度的高考拉开了帷幕,语文作文题毫无意外又上了热搜。一份作文题,体现的不仅是学子们的写作技巧,表达背后,更承载着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对社会的关照与体悟。大众对高考作文的关注,也承载着我们对青年学子的期待,对人才培养的期待——高考作文题能否考查出他们的素养,他们的笔下又有一颗怎样的灵魂。

  今年语文考试共有6套试卷,其中,北京、上海、天津三地语文试卷自主命题,作文题目单独命制;其他省份高考语文试卷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统一命制,包括全国甲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的语文作文试题。这些作文题体现了怎样的命题思想?重点考查考生什么样的素养?作为考场作文如何写出佳作?我们邀请语文特级教师、名师进行解析。

  曹公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陈礼林(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

  刘祥(江苏省仪征中学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李正浪(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对象)

  汪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王翔 (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

  朱昌元 (浙江省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

  张琪洲(河南上蔡第一高级中学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

  周丽蓉(云南省语文特级教师)

2024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

  朱昌元 (浙江省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

  新课标I卷作文题的阅读材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个题目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值得称道。

  首先,从选材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当下生活的印记。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几乎没有人不受它的“恩惠”,不受它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人人身处其中,都在运用在思考在感受,因此,话题有话可说,有理可议,覆盖面很广,普适性很强。

  其次,从材料的语言形式看,采用的是陈述事实+问题导引的形式。第一句是陈述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解决的事实,第二句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激发思考。“是否”指向两面,具有很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简明的语言包蕴着深刻的问题,激发考生聚焦话题展开思考。

  再次,从能力考查看,突出思辨能力、思维品质的考查。材料的关键概念有“互联网、人工智能”和“问题”。“互联网、人工智能”暂且不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里两个“问题”的内涵与外延既有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它们并不完全重合。前者主要指向技术层面,如AI写作、阿尔法狗打败职业棋手等,而后者“我们的问题”既包括技术层面,更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问题。因此,需要考生明确界定两个“问题”,从材料出发,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加以具体分析和判断,从而得出全面的、辩证、有深度的看法。

  刘祥(江苏省仪征中学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这是一道让所有考生“心安”的作文题。因为从命题形式到命题内容,都是“老熟人”:明确的关键词、清晰的语境,并不复杂的思辨性,保证了每一位考生都有话可说,且能说出一定的认知层级。

  这也是一道难以出彩的作文题。倘若只围绕“问题”的多或少进行浅层次解析,作文便只能属于二类下的水准。考生必须充分关注材料第一句确立的言说语境,将“问题”的多与少置入“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这一宏大社会背景之下,既充分肯定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各类常规性“问题”的超强能力,又关注因现代信息技术而出现的科研新领域、认知新维度、价值新诉求,如此,文章才能确保进入二类上的水准。

  倘若在具体阐释的过程中,再能有效落实“大题小作”“虚题实写”的高考作文写作主张,将自身的思考写实、写美,写出可读性、思辨性,文章便能进入一类下的水准。至于一类上的优秀作文,又需在上述思考之上,对“问题”这一核心概念做出不同层级的意义分解,能够区分出“问题”中的技术要素、思想要素、认知要素、情感要素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引发的新冲突与新探索,进而梳理出人类总是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问题”的循环之中实现螺旋发展,逐步走出蒙昧,走向精致与深邃的客观历史进程。有了这样的思考,作文才能进入哲学思辨的认知高度,才能超越大众思维,走进“个性思考、独特表达”的理想之境。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推荐高校

    推荐学校

    中职院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