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不分科有效衔接素质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理论界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用以指导各级学校办学实践,以矫正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偏向以及大学专业教育的缺失。其出发点和宗旨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实施中出现定性模糊、路径不畅等问题。高中文理分科,不利于高中、大学的教育教学的正常衔接,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各自为政。这种尴尬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现行文理分科高考模式造成的。
一方面,在文理分科影响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难以全面提升。在能否考上大学成为人才划分标准的现实环境里,高中文理分科后,多数学生都集中精力于本学科课程,有的放矢,以期在高考中谋求最大效益。虽然有中学毕业会考等相关政策要求,学生不能完全放弃其他课程学习,但是,文理分科后的教学课程已“变质”。理科课之于文科生、文科课之于理科生,俨然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同时,学生的学习行为又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与教学质量。从学校、教师到家长,多从片面追求升学的功利角度出发,放任或助长学生这种“偏科”倾向,形成高中教学的恶性循环。这种非正常的教与学状态,既浪费了教育资源,也消耗了学生精力,直接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过早分科,学生知识面狭窄,高校所选拔的生源,往往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能力不协调的问题,不利于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当今高校中,常见很多理科大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欠佳、人文素养不高,文科大学生缺乏科学基本常识和科学思维训练,这些都是中学过早文理分科的“后遗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大学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不得不实行“补课”,在基础教学课程中,弥补本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的文理课常识与基本能力训练。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注重人格养成与全面发展,是各级学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有利于加强素质教育的贯通性。有的省市新课改高考方案拟将会考成绩纳入高校招生评价体系,目的在于改进教学与学业评价管理,引导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真正发挥会考的积极功能。大学应从学生潜能培养与长远发展出发,按学科大类招生,引导中学生提升基本文化素质。大学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内容与形式不同,但教育目的一脉相承。通过高考改革,在纵向上,打破不同阶段素质教育各自为政的格局,增强各级教育改革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切实推广文化素质教育。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